忠王李秀成:太平军最闪耀的星,也是太平天国最憋屈的王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既生瑜,何生亮——英王与忠王

以1856年太平天国著名的内讧——天京事变作为分水岭,永安建制时所封的“首义五王”或殒命战场(南王冯云山战死全州、西王萧朝贵战死长沙)或亡于内斗(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或负气出走(翼王石达开),已全部退出太平天国的历史舞台。



而太平天国前期威名远播、战功卓著的众多将领如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请王李开芳、求王林凤祥等也相继凋零。

面对“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不利局面,天王洪秀全被迫恢复之前的“五军主将制”,并启用以李秀成、陈玉成、蒙得恩、杨辅清、韦志俊等年轻将领担当重任,至此,这些后起之秀开始逐步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历史上崭露头角并大放异彩。

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都出生于广西梧州府藤县大黎里,两人邻村而居,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乡,又同为太平天国后期最优秀的军事将领,所以后世的历史,常常以“太平天国双子星”,“太平军双璧”来形容二人。



同为最闪耀的将星,围绕英王与忠王的争议、关于二人的高低比较从未停止,但纵观陈玉成和李秀成在太平天国的成长、发展之路,总给人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

首先,陈玉成14岁即加入太平天国,1854年,亲率500死士攀城而上,星夜攻克重镇武昌,一战成名天下知的陈玉成,当时也不过18岁而已。

反观李秀成,其年纪虽然比陈玉成大了14岁,但在天京事变之前,不能说默默无闻,但缺乏像陈玉成星夜克武昌,孤舟救镇江这样既有说服力又有传奇色彩的成名之作。



再来看天京事变之后,在当时太平天国实际上并无王爵的情况下,陈玉成已官拜冬官正丞相,获封仅次于王爵的“成天豫”,李秀成当时是地官又副丞相,封“合天侯”,同为五军主将,国之股肱,但李秀成无论职务、爵位都难望陈玉成之项背。



另外,从获封王爵这一重要指标来看,1858年11月,太平军取得三河镇大捷,1859年4月,22岁的陈玉成即因功被封英王,成为当时太平天国最年轻的王。

而同样在三河镇大捷中出工出力的李秀成,却没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王爵的封赏,这不仅让李秀成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不满,也为日后英、忠二王的不和埋下了伏笔。



那时英王名显,而我名未成,事事为之算计——《李秀成自述》

虽然1859年秋李秀成也终于获封“忠王”,但此后深居宫中,基本不问朝政的洪秀全,又下旨“京内不决之事问于干王,京外之事不决问于英王。”相当于将首都之外的最高决策权,全部交给了陈玉成。所以理论上,忠王仍然要受英王节制。

抛开资历、战功、作战和指挥能力不谈,单就职务、爵位和受重视程度,同为当时最闪耀的将星,英王陈玉成却始终要略胜忠王李秀成一筹的。

李昭寿降清,李秀成受难

在太平天国前期,可谓人才济济,将星如云,因此李秀成几乎没有独当一面的表现机会,当然更谈不上建功立业。

直到1856年,李秀成因解救镇江和破江南大营之功,被委为地官副丞相,算是勉强跻身于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之列。

耐人寻味的是,真正让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如彗星般崛起,并迅速冒升的,却和一个无耻的叛徒李昭寿有关。



李昭寿何许人也?此人出身于河南固始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自幼贫贱,头秃又狡黠,在乡里之间尽干些飞檐走壁、偷鸡摸狗的勾当,因此宗族都称他为“贼秃”。

成年后的李昭寿,先是结捻起义,后又叛捻降清,再又归顺太平天国,再然后又复判于清军;此人的一生,就是在捻军、清朝、太平天国之间反复来回的投降、背叛。

1856年,这个唯利是图、反复无常的小人在投降清朝不久,基于现实的考量和自身的发展,于当年十月投降太平天国,并归于李秀成麾下。

李秀成对这个声名狼藉的下属却相当够意思,直接从自己本就捉襟见肘的狭小势力范围中划拨三城,予其容身。

1857年李秀成驻守桐城,兵单将寡,此时归降的李昭寿以实际行动做出回报,发挥自己“统战工作”的特长,联络了捻军的首领张乐行、龚德树前来投靠,并招降了捻军大约七万人,这批生力军的加入,不仅壮大了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的声势,而且为李秀成取得桐城的胜利提供了极大保障。

1857年10月,李秀成因桐城之功被封“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权,提兵符之令”,至此,李秀成在军事地位上,已基本和时任“正掌率”的陈玉成处于同一高度,两人共同负责整个太平天国的军事指挥行动。



可以说李秀成的迅速崛起并能跻身于太平天国核心,李昭寿功不可没。

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859年7月,这个卑鄙小人见利忘义、首鼠两端的老毛病又发作了,带领四万人马,献滁州、来安、天长三城,再次投降了清朝。

本来下属反叛,做为上级的李秀成多少都有点难以洗脱嫌疑,更致命的是,李昭寿自己当叛徒不说,还不忘记“照顾”自己的老领导,给李秀成写信劝降,而这封信又鬼使神差的落到了天王洪秀全的手中。

对于洪秀全而言,天京事变的经验教训还历历在目,除了洪氏族亲,天王对身边的一众外姓将领都颇为忌惮。可想而知,当本就疑心病重的洪秀全接到这封劝降信时,对于领兵在外的李秀成肯定信任全无且戒心大起。

果不其然,洪秀全没有给李秀成任何辩解的机会,直接下令封锁长江,将李秀成孤立于江北,同时以其在天京的家眷做为人质。

防我有变意,后将中关舟只尽收,防我与天京官兵往来

遭受无妄之灾的李秀成,此时肯定相当郁闷和憋屈,虽然几个月后,李秀成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太平天国的忠心,但也正是从李昭寿叛乱事件开始,让天王洪秀全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对李秀成不信任的种子。

让人郁闷的封王之路

再来分析最让李秀成感觉郁闷和憋屈的封王之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