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面侵华,深陷抗战泥潭,为何还敢发动太平洋战争?

分享至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与此前有所不同的是,国民政府这一次决定不再对日妥协。

在这种形势下,全国掀起了一轮空前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



卢沟桥事变后,针对国府的政策变化,日本陆军对于该不该向华北增兵,产生了分歧。

其中一派以石原莞尔为代表。

这些人认为:中国国内没有良好工业基础,且缺乏日本所需要的石油、橡胶、钢铁等资源。如果全面侵华,很可能得不偿失。与其做赔本买卖,不如专心经营中国东北,待积蓄实力后,再寻机对关内步步蚕食。

应该说,石原这类“蚕食派”,是相当有战略眼光的。

如果日本的侵华策略真的按照他的计划实施,历史很可能会改变。

不过,当时日本高层的多数派,是以陆军大臣杉山元、关东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等人为代表的“扩大派”。

这一派人认为:小打小闹没意思,应该趁机对中国进行致命一击,迫使国府割让华北。即便拿不下华北,也要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伪满”的法律地位。



7月9日,鉴于军部意见不统一,日本裕仁天皇召见了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

当时,裕仁打心底里其实不想扩大战争。

一来,他很清楚这是一次赌博,万一赌输了怎么办?

二来,苏联态度不明,谁也不知道苏军会不会在日军大举侵华时,在背后搞偷袭。

见裕仁态度犹豫,载仁先是表示苏联不会趁火打劫。然后又略带威胁的说道:咱们去年耗费大量外汇购买石油、废钢铁、原棉等战争资源。现在钱花出去了,已然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如果不打仗,从而激化国内矛盾,后果会很严重。

被载仁这么一说,裕仁权衡再三,便同意了向华北派兵的计划。

听闻天皇支持全面侵华,杉山元很高兴,立马跑去跟裕仁拍胸脯保证,说“我们办事,您放心,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杉山元(左)

注意了,杉山元说的是“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也就是计划是用三个月时间,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而吞并华北。

而非三个月内“踏平中国”。

短短三个月就想灭亡中国,这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想的。

然而,由于日本舆情一向无脑,动不动就宣传“中国羸弱,唾手可得”的论调。

因此,当杉山元的狂言传到外界后,你一言我一语的,就传变了样。

变成了“三月亡华”。

也就是日本政府准备在三个月内,彻底灭亡中国。

对此,不仅日本人深信不疑,就连国府高层也信以为真。

比如当时蒋介石就说:依现在情形来看,日本只要发一个号令,真是只要三天之内就完全可以把我们要害之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们中国!

客观来讲,杉山元的狂言被外界传走了样,对中国的抗日还是有好处的。

因为看到日寇如此猖獗的言论后,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再一次被推高,以致当时的国内,无人再敢轻言对日本媾和。



由于日本人不满足于吞并华北,中国也反对妥协,决心抗战到底。

于是乎,全面侵华战争的走势,就没有按照日本扩大派原本拟定的“以打促和”进行。

而是渐渐失控,以致战争规模越打越大,日本政府的开支也越来越大。

可是,正如石原莞尔预测的那样,中国关内缺乏日本需要的战略资源。

日本通过全面侵华所获得的回报,微乎其微,就连以战养战都做不到。

到了1938年底,随着中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日军的速决战美梦破产。

当年11月,见事态不利,日本近卫内阁发表声明,把对国府打击为主的策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这个策略变动,说白了,就是日本高层也认为再多打赢几场会战,再多拿下几个省会城市,对于改变战争走势,起不到什么实际意义。

日本高层迫切希望通过议和,扭转当下的不利局面。

然而,战争这种东西,往往在你想要开始的时候开始,却不会在你希望结束的时候结束。



在日军中下层看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一直处于退却状态。

这么大好的形势,为什么要言和?

谁敢言和,谁就是日本的罪人,要从肉体上消灭!

由于缺乏条件,加之国府也未回应。近卫内阁想要让日本摆脱泥潭的操作,最终没有成功。

1940年3月,日本政府在与汪精卫谈了近一年后,终于下定决心,扶持其在南京建立“汪伪政权”。

“汪伪政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政府在中国问题上,已经是黔驴技穷。

日本高层清楚认识到,自己已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无法自拔。

因为但凡有更高明的办法,日本人也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一群汉奸身上。

既然已经没办法了,那就只能另寻脱身之法。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