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的4任妻子,仅一人葬在毛家祖坟,有一任最令人感动

0
分享至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01

毛主席的4任妻子,仅有一人葬在毛家祖坟,有一任最令人动容。

毛主席带领战士们,创造了许多不朽功绩,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史上第一人。

他十八岁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而后毅然决然离开故乡展开革命的道路,56岁时新中国成立。



三十八年峥嵘岁月,血海里拼出一条新中国的光明道路,而这几十年里也少不了配偶的助力。

毛主席曾经有4任妻子,却只有一位葬在毛家祖坟,这是为什么?

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是罗一秀。这次婚姻是封建时代包办婚姻的产物,论其渊源,罗一秀的奶奶是毛主席的姑奶奶,两家人可谓是关系不浅。

在封建思想里,“亲上加亲”是再好不过的了,再加上当时包办婚姻这种情况再常见不过,因此父母便为他们定下亲事。

而这一切两个正主都不知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这样,在1907年,十八岁的罗一秀嫁给了十四岁的毛主席。



当时的毛主席虽然年少,但是他开慧极早,而且又学了不少知识,思想先进,在他的内心里是反对包办婚姻的。

因此就算毛主席没有能力反对这场婚姻,他们结婚后两个人也只是相敬如宾,而毛主席也只当罗一秀是姐姐。

罗一秀是当时传统的妇女,大字不识,勤劳贤惠能干,将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虽然她可能意识到丈夫的心并不在她身上,她也未置一言。

当时的毛主席已经辍学在家,帮父亲做农活、记账,晚上就抱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如饥似渴的阅读,而罗一秀就打理家中事宜。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在嫁入毛家的第三年,罗一秀得了病毒性痢疾去世,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也并未留下子女,被葬入毛家祖坟。

毛主席的第一任婚姻就这样结束。后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外国记者斯诺的采访里,也曾提起这段婚姻。

当时毛主席的回答是,罗一秀是父母娶进门的,比他大四岁,但是在他的心里从来没有把她当成妻子。

虽然不是妻子,可是三年的陪伴情谊也胜似亲人。



在建国后,有不少湖南的亲戚写信寄来北京,希望毛主席能安排一份在北京的差事,但是毛主席均选择了拒绝。

但是他却对自己的儿子叮嘱,回到湖南后要去看看罗石泉舅舅,也就是罗一秀的弟弟,并且问他要不要来北京工作。

虽然这段历史被人说是因为怀念亡妻、想要弥补对罗一秀愧疚并且夸大其词为建国毛主席以来唯一一次破例,但或许真相并不是这样。

罗石泉必定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主席如此放心,并且当毛岸英将父亲的意思传达后,他也并没有选择去往北京工作,足见他的魄力和智慧。



从另一件事也能印证他或许很有才能这一点。早在1925年,毛主席带着妻子儿女回韶山小住半年时,他曾多次到罗父家中拜访,足见他对罗家的尊重。

因此,虽然毛主席对于罗一秀没有男女之情、更没有做夫妻的缘分,但是毛主席仍然在内心里感谢尊重罗一秀,这算是不幸中的一些幸运。

当然,她的整个人生是不幸的,生在封建时代,不能读书更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虽然嫁了一个不错的丈夫,可是英年早逝,终其一生都没得到丈夫的爱。

他们的婚姻错了,但并不是哪一个个人的错,而是那个压抑人性的时代的错误。



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是杨开慧。她得到了毛主席的最高评价,不仅仅是毛主席的妻子,更是当之无愧的革命伴侣。

二人在1913年于湖南结识,当时的杨开慧十四岁,正是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年纪,就在湖南家中认识了青年毛主席。

杨开慧的父亲是教师,因此杨开慧比同时代的大部分的女性更幸运,她接受了知识的熏陶并且思想更加开放,家庭也较为开明。

二人在相识之后,又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02

在毛主席的4任妻子中,唯有一人葬在毛家祖坟,有一人最令人惋惜。

杨开慧父亲当时是教书先生,因此家中总是络绎不绝,来拜访的青年数不胜数,而毛主席也是其中之一。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两个人都情愫暗生,在信件中,杨开慧羞涩地称毛主席的字“润”,毛主席回复时写的则是她的乳名“霞”。

那个年代的感情往往是淳朴又含蓄的,不比现在热烈大胆,但两个字就足以确定二人是彼此心意相通,含情脉脉早已无需多言。

就这样,1920年二人正式结为伉俪。不仅如此,在了解丈夫的宏图大志之后深受其影响的她也决定加入其中。

1922年,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这一刻起,她不仅仅是毛主席的妻子,更是同浴血共奋战的革命战友,是历史上“第二位女党员”。



工作上,他们相互扶持,杨开慧积极协助毛主席的工作,并且深入妇女群体号召她们学习进步,生活中,她则耐心的照顾毛主席的起居。

在条件艰苦的农村进行革命,她教附近的妇女识字,认为妇女也有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当之无愧的女性标杆。

这样的相濡以沫、情真意切的革命爱情,在那个炮火连天、局势动荡的年代更,是显得难能可贵。

很快,杨开慧为毛主席生下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一家五口虽然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仍然充满了希望和温馨。



可惜好景不长,1927年蒋介石声称防止军队赤化开始剿共,反动派开始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夫妻二人被迫分离。

杨开慧不得不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在这三年间,她带着孩子东躲西藏四处逃命,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保全了孩子们的生命。

或许那时她的信仰和动力是,终有一日还能和丈夫团聚,可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别就是阴阳两隔。

1930年,杨开慧及长子毛岸英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这场三年之久的逃亡以失败告终,她的希望也彻底破灭。



反动派威逼利诱,声称只要她在报纸上发一个声明,宣布她和主席脱离关系,就没有性命之忧并且得到自由,这一举动无疑是想狠狠羞辱毛主席。

坚贞的杨开慧不仅没有选择这样做,更是坚定的回答道:“要我和毛主席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这一举动不仅仅是表达了她维护丈夫、支持丈夫的决心和骨气,更是打了反动派当局的脸。

就这样,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决定将她击毙,年仅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毛主席就这样失去了他的妻子兼志同道合的战友。



毛岸英在母亲被关押期间,被一些爱国人士营救出监狱,母亲死后,兄弟三人为了安全起见,还称呼自己的舅舅舅妈为父母。

但危险还没有过去,杨家周围依然布置着密切监视他们的特务。即便杨家人愿意抚养这三个孩子,他们也怕自己不能保全毛主席的后代。

最终,他们决定将孩子们送往上海。可是这并不是一件易事,面对反动派的疯狂围捕,他们的行动必须万无一失。

终于,这个机会来了,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反动派的监视也不得不有所减弱,他们趁机行动,顺利转移了三个孩子。

在去上海的路上,舅妈李崇德不断地告诉三个孩子,有关他们母亲杨开慧的事迹。



毛岸龙和毛岸青或许年纪小,记不住,但稍稍年长的毛岸英,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反动派杀害母亲的血仇。

只不过,偌大的上海,也不是他们生活的乐土,仅仅是过了最初的短暂的安定期,随着大同幼稚园的解散,兄弟三人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遭遇到冷嘲热讽,以及莫须有的谩骂和挨饿,都是家常便饭,最后,兄弟二人还是被赶到街头,风餐露宿。而他们最小的弟弟,早已经因病夭折了。

毛岸英和毛岸青只能相依为命,打零工,住桥洞,在此期间毛岸青也不慎受伤,留下了终身的后遗症,生活得十分艰难。



而对于杨希慧的离世,后世也是唏嘘颇多,有人说如果杨开慧烈士假装妥协,她或许能看到儿子们健康长大,甚至能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03

毛主席的4任妻子中,仅有一人葬在毛家祖坟,有一任最令人感动。

最终在对我党友好的民主人士的帮助下,毛岸英和毛岸青被辗转送到苏联学习。在那里,他们总算是能安稳下来,并得到继母贺子珍的细心照料。

这一段故事也是传为佳话,不仅仅代表了主席深切爱子之心,更是意味着革命的火种是青年,而青年是未来革命的希望。



而作为后来人,站在上帝视角,也许可以说出,假装投降、保全实力从头再战的话语。但杨开慧是毛主席的配偶,却也不仅仅是伟人的配偶而已。

她作为毛主席的妻子,用情至深,不愿意为了生的机会否认夫妻关系,在就义前大义凛然的说她自己死不足惜,只希望毛主席的革命事业早日成功。

作为一名红军战士,她是当时千万女性进步的楷模,鼓励女性也要接受知识,并且承担了队伍中的机要工作和交通联络工作。

对于她的离世,毛主席曾沉痛的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爱人的离世让他受到了打击,但为了革命他不得不振作起来。



直到1982年,杨开慧在板仓的故居被修缮,墙缝里的信件被人发现,其中字字泣血,写满了对丈夫的思念。

爱人的离开无疑是一生的潮湿,倘若毛主席还能看到这些信件,必然会更加悲痛。

毛主席的第三任妻子是贺子珍。她与毛主席的感情之路也是最为坎坷,当然,她也陪毛主席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她和当初许多向往革命的青年一样,想要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前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里意味着崇高的红色理想和追求。



她也有极高的政治觉悟,1926年,当贺子珍面对“你为什么要入党”的问题时,这个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自豪的说出:

“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能享乐天年”燃烧的信念和毛主席不谋而合。

她是第一位女性红军战士,同时她也真正的做到了巾帼不让须眉,是永新农民暴动的领导人之一,在井冈山期间担任机要和宣传工作。

很快,机敏能干的贺子珍和毛主席走到了一起,并在1928年正式结婚。并且贺子珍还曾救过毛主席的性命。



1929年,毛主席患上恶心疟疾,高烧不止,当时蒋介石的剿共正如火如荼,贺子珍用她的非凡指挥拯救了主席的生命。

她乔装打扮成男人的样子,偷偷溜出去找医生,更是大着胆子穿过国民党的防线去找中医寻医问药,最终,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毛主席保住了性命。

她对毛主席情深意重,而毛主席同样也是,在长征路上,贺子珍为了掩护队伍被炸伤,当时的队伍想要将她留在当地的百姓家中。

这似乎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办法,因为担心队伍长时间的颠簸和行军,会加速她的伤势,最终可能丧命。



但是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留在百姓家中不仅找不到医生的救治,还要面临国民党的搜捕,那才是真正的必死无疑。

于是毛主席立马做出决断,说用担架抬也要抬走,最终他骑马,让贺子珍躺在担架上带回去救治,挽救了她的生命。

原本以为,长征结束后,二人的感情会更进一步,然而在1937年,贺子珍却坚持要求前往苏联学习。

在苏联时期的贺子珍,一边养护身体,一边不断学习,为了节省开支,她还自己种菜。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局势动荡也无法回国,她尽心尽力照顾着自己的孩子娇娇和毛岸英、毛岸青兄弟,让他们都存活了下来。

她在苏联这一待就是十年,直到1947年,在邓稼先夫妇的帮助下,她才重新回到祖国,在上海定居。

晚年时她病重,希望和战士们葬在一起,她的哥哥贺敏学将遗愿带给邓小平,邓小平立马表示,贺子珍是重要的革命战士。

在革命时期抛头颅洒热血,她有资格也应当入烈士陵,就这样,1984年贺子珍去世后被葬在八宝山。



就这样,一代巾帼的一生就这样落下帷幕,但是她对革命做出的牺牲,她的忠肝义胆英勇无畏被永远铭记于史册,在革命的路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这几位女士,各自在历史上留下了往事,而她们的陪伴也成为了毛主席不能忘却的回忆。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红色鉴史官
红色鉴史官
品鉴热点历史话题!
522文章数 77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