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诫:学佛不可有此“四病”,即“作任止灭”!此离病显性!

分享至

继续讲《圆觉经》第十章:普觉菩萨。接着佛陀说:

  •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是针对上一篇文章讲的:“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成正觉。”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如何寻找善知识,也就是如何寻找老师,因为修行依法,法必依师,要想正知见,就需要有老师。

接着,这里佛陀则告诉我们,你所找的善知识,他所用的妙法,如果有心病,那么就不能让他做你的老师。

心病虽然无量,但无外乎以下四种,如果能离此四病,即是正行,如果能依此修习,皆可入圆觉。



一是「作病」,这其实就是指故意修道,为了修道而故意作种种行。

比如故意造塔修庙,供养佛僧,以为如此就能积功德。到头来不过是跟梁武帝一样,只有福德,而无功德。

关于「作病」其实讲过很多,其实就是“有为法”,心中住了佛的相,为了成佛而起心动念,只要是起心动念即乖,所以大德说:“作如是言,盖是从心起念,发如是妄计之言。”

所以即使有人故意避世山林,天天讲经持咒,但心中依然住着佛的相,这些都是有为法。如果心清净,尘世就是山林,又何必故意避世而修呢?

所以大德说:“一者作病,即生心造作也。彼自谓我当著意勤求,种种作为,如造塔修庙,供养佛僧,止息山林,讲经持咒,以为功德,如此证圆觉云云,执此专见,便成大病。”

再说的通俗易懂一点,比如有人说我依照本心而作种种行,这原本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原本就要依照本心自性而行。

但如果你真的依照本心自性而行了,那么就一定是常行直心,而直心是净土,那么就一定是合乎于道的。

可以依照本心自性而行,是不会另外起心动念的,不会有‘作’的成分,全都是率性而为,也就是“无为”,那么做了就等于没做一样。



比如,你看到一个乞丐,本心自性随感而应,从而发出布施之念,这是真如自性起念,所以是正念,然后自然而然的依照这个正念去布施。

此时,你心中不会起心动念的认为自己在布施,也不会认为我布施了乞丐,是浑然无我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依照本心自性而行。

所以你布施时,其实心中是没有布施之念的,如果有,就是住了“布施”的相,不再是“不住相布施”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依照本心而行时,是不会知道自己在依照本心而行,也不会说自己在依照本心自性而行,是浑然忘我的状态。

如果你因为学佛知道,一切行为都要依照本心而行,然后就说我的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本心,当你说这句话时,已经是‘作’了。

所以这里佛陀才说「我于本心作种种行」,这是第一种「作病」。但要明白,这不是告诉你不能依照本心而行,这里只有真依照本心而行的人才能懂。

还有的人,见到乞丐时,心中没有发出布施之念,但你通过学习知道修行就需要布施,于是你为了修行而故意布施,这也是‘作’。



修行也是一样,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有修行的心念,否则就是故意修行,这就是作「作病」,所以要“无为”,要“无修而修”。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