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前世今生

分享至

2023年10月7日,正值“赎罪日战争”50周年之际,巴以再次爆发激烈冲突。

提起“巴以冲突”,总感觉这词怪怪的。

按照正常的造词逻辑,在形容两方爆发战争或冲突时,我们通常都会把实力更强的那一方放在前面。

比如历史上的“普法战争”、“俄日战争”等等。

但“巴以冲突”这个词,却是把实力更强的以色列放在了后面。

既然不合逻辑,那为什么要这么组词呢?

这是因为,当今的“巴以冲突”其实只是昔日“阿以冲突”的一部分。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因为领土争端,打打停停几十年。

到了70年代末,随着约旦、埃及退出,阿以大规模战争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巴解游击队与以色列间的冲突。

换言之,从80年代至今的“巴以冲突”,不过是早年“阿以冲突”的延续。

关于“阿以冲突”和五次中东战争,先前已经详细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今天就只聊聊“巴以冲突”的前世今生。



“黑手套”

1958年,受埃及情报机构的资助和指派,时年29岁的阿拉法特回到巴勒斯坦,筹建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也就是“法塔赫”。

埃及方面当时扶持阿拉法特,是希望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来临时,他可以带领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中心开花”,减轻埃军在正面战场的上的压力。

但由于力量弱小,缺乏先进武器和正规化训练。

法塔赫建立之初,只能干一些不入流的激进行动。

如暗杀、绑架、劫机、爆炸等等。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巴解组织最喜欢搞这些恐怖主义活动的原因。

因为成立之初,他们就是一个埃及培养,专门用来干脏活的“黑手套”。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期间,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军队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仅仅6天时间便伤亡6万人,而以色列的阵亡人数还不到1000人。

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改善了自身的战略劣势。



而巴勒斯坦就惨了,约100万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不过要注意的是,当时也有不少巴勒斯坦人留在了家园。

这些巴勒斯坦人及后裔,便是今天的以色列籍阿拉伯裔。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法特领导法塔赫在巴勒斯坦又坚持了四个月。

但因为埃及自顾不暇,减少了援助。

在失去了金主支持,加之以色列的打击下,法塔赫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带着四十万难民跑到约旦暂避风头。

1967年12月,为对抗埃及对“法塔赫”的影响,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出资,陆续扶持了多个巴勒斯坦抵抗组织。

如简称“闪电”的“人民解放战争先锋队”;

简称“人阵”的“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等等。

这些组织与法塔赫合称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也就是我们常在新闻中听到的“巴解组织”。



巴解组织民兵

请神容易送神难

约旦好心收留巴解,这本是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故事。

但不想,最终却变成了“农夫与蛇”的翻版。

巴解在约旦期间,拒绝服从当地法律,还散发武器武装难民,俨然是国中之国。这引起了约旦当局的不满。

更让约旦政府吐血的是,巴解组织还以约旦为基地,频繁进行恐怖主义活动。

如1970年9月,巴解游击队在同一天,将来自英国、德国和瑞士的3架客机和300多名乘客,绑架到了约旦。

巴解意图通过这种极端方式,威胁欧洲国家释放被捕的巴解成员。



阿拉法特

约旦收留巴解,却又管不住这个国中之国,这引起了西方国家对约旦的不满,认为约旦是故意纵容恐怖组织。

不得已,约旦国王侯赛因只好与英美展开秘密谈判,准备用武力驱逐巴解。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阿拉法特动手更快,他立马宣布自己是巴勒斯坦解放军总司令,要求约旦激进派加入自己,一起“推翻帝国主义走狗”侯赛因的统治。反咬了侯赛因一口。

估计是虱子多了不怕咬,巴解当时连埃及总统纳赛尔也一起骂了。

他们谴责纳赛尔是“叛徒”。

这一系列举动,引得侯赛因国王和纳赛尔十分不满。

据传言,纳赛尔当时跟侯赛因说:你因应该教训一下巴解,我们埃及没意见。



纳赛尔

不过,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冷静下来的纳赛尔又出面调停。

因为苏联支持叙利亚入场了。

而约旦无力对抗叙利亚,只得求助于美国。

美国随即派航母到地中海给约旦撑场子,并暗示以色列出动战机声援约旦。

美国和以色列的介入,让事态变得复杂。

虽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纳赛尔的威信一落千丈,但他毕竟还是许多阿拉伯人心中的老大哥,如果他漠视美苏在约旦打代理人战争,怕是以后就没人承认埃及的阿拉伯盟主地位了。

做出调停不久,纳赛尔去世。

看在他的面子上,1970年10月,约旦与巴解签署协议。

按照协议的内容,巴解组织可以继续留在约旦,但必须承认约旦主权,承认侯赛因国王的权力,并禁止成员在公开场合携带武器。

然而,这种和平局面只维持了几个月。

1971年,巴解和约旦再次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

整场冲突过程中,巴解组织一半以上成员被打死,残部被黎巴嫩接收。

跑到黎巴嫩后,巴解依旧不让人省心,结果又毁掉了黎巴嫩。



黎巴嫩内战

1975年4月,巴解游击队与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武装爆发冲突。

这场冲突,引发了长达16年的黎巴嫩内战。

黎巴嫩内战期间,以色列和叙利亚等国先后出兵,介入战争。

它们以阳奉阴违的态度,敷衍联合国等方面的斡旋和调解,都指望在这里打击,甚至是消灭对手。

最终,以色列在这场多方混战中,击败了叙利亚,并以优势兵力将2000多名巴解总部机关人员及5000多名武装人员,包围在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自巴解组织成立以来,以色列无时无刻不想将其摧毁。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然而,就在巴解即将覆灭之际,以色列军队干了一件十分败人品的事。

他们纵容黎巴嫩长枪党制造了贝鲁特大屠杀,导致3000多人惨死。



事后,阿拉伯国家威胁美国,管管你的小弟,如果你不管,我们就抬高油价了。

1973年,因为支持以色列,引发石油危机,美国经济倒退了两年。

为了避免新一轮石油危机,美国总统里根决定插手。

他一面以断交为威胁,要求以色列退兵;

一面派出特使,试图将巴解转移到其他国家。

迫于压力,以色列同意停火,放巴解组织一马。

然而尴尬的是,在接收巴解的问题上,嘴上喊着支持巴解的阿拉伯国家,却因为担心步约旦和黎巴嫩的后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收留他们的巴解兄弟。

美国无奈,只得对阿拉伯国家展多轮游说,又是说好话,又是表示给援助。

最后经过反复游说,伊拉克、约旦、叙利亚等8个国家同意收留巴解。

就这样,人见人嫌的巴解组织被分散撤到了8国。

其中,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组织总部及其卫队,被疏散到了北非小国突尼斯。



《奥斯陆协议》

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巴解成了过街老鼠。

阿拉法特渐渐意识到,之前通过武装斗争获得外界支持的方针,已经无法继续了。

于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巴解开始改变策略,试图打和平牌,用这种温和策略赢得阿拉伯国家和西方世界的同情。

阿拉法特高唱和平,国际社会自然举双手支持。

美国很快调整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支持以色列,开始支持巴解的一些合理要求。

英国也主动邀请阿拉法特访问伦敦。

这一切,让以色列深感不安。以色列当局始终认为,阿拉法特不可能“从良”。

1985年9月,塞浦路斯突然发生了针对犹太人的灭口事件。

事后,尽管巴解矢口否认,表示与自己无关。

但以色列却表示,这事即使不是巴解组织干的,也与巴解组织脱不了干系。

为此,以色列内阁在开会商讨后,决定派飞机轰炸位于突尼斯的巴解总部。

任务代号“木脚行动”。



轰炸之前,以色列情报人员探知阿拉法特会在10月1日上午,在巴解总部召开高层会议。因此,以军精心计算了时间,准备顺带收割走阿拉法特的人头。

但巴解总部位于闹市区,与几十幢突尼斯民居紧挨在一起。

就算以军的轰炸再怎么精密,也无法避免误伤到无辜群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