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兵血战北越王牌,美越首次正面交锋——德浪河谷之战

分享至

这是美国陆军与北越主力部队的第一次正面交战。

事后,双方都认为己方是胜利者。

但双方给出的统计,却相差甚远。



1963年,随着吴廷琰被做掉,南越的军阀们彻底放飞自我。

之后的一年,南越竟然换了七任总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趁着南越动荡不安,北越加紧了对南越地区的渗透。

截止到1964年,由北越支持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已经控制了南越一半以上的土地,基本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在此情形下,驻越美军司令官威斯特摩兰向五角大楼建议,直接派美军接管战斗。因为再不插手,南越必亡。

1965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批准计划。

随后,30万美国正规部队进入南越,越南战争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美军进入南越的同时,北越正规军也沿着胡志明小道南下,向南越中部城镇波来古进行渗透。

越南的14号、19号公路在波来古交会,如果北越占据此地,就能切断公路,将南越一分为二。



波来古的重要性,美军也看到了。

美越双方都向此地调集精锐部队,一场正面对决已不可避免。

1965年10月,北越抽调曾经参加奠边府战役的步兵第33团、66团和320团,对波来古以南约40公里处的波莱梅基地实施大规模进攻。

决心一口气拿下目标,用最快时间赢得战争。

驻守基地的是南越军队,按道理应该不难攻克。

但在美军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南越军居然守住了基地。



美军在波来古的军事基地

攻击受挫,北越3个主力团为了避免轰炸,迅速退至德浪河谷。

这里距离越柬边境不远,附近没有公路,到处是森林和齐人高的茅草丛。

北越指挥官认为,美军飞机难以轰炸德浪河谷,而美军步兵行动,非常依赖车辆,不可能深入这里作战。

即便来了也不怕,越军和游击队可以四处设伏,让美军有来无回。

然而越军不知道,在此之前,美国人早已经推出了新的作战模式。

朝鲜战争后,五角大楼的一帮参谋总结经验教训。

他们发现,虽然己方占据制空、制海权,但只要志愿军通过穿插,切断朝鲜山区仅有的几条公路,美军就只能放弃车辆,采用双脚作战。

如此一来,美军在机动性方面与志愿军就没有区别了,大家都在同一水平线。

而要论徒步作战,放眼全世界,谁是志愿军的对手?



所以早在50年代末,美军就提出了地面作战部队的空中机动战术。

也就是用直升机取代汽车,完成地面部队的部署、保障以及撤离。

这种进攻方式的优点很明显,士兵可以进行“蛙跳式进攻”。

直接飞过去就好了,不用再翻山越岭,从而省时省力;

同时,还能极大程度减少被敌方在地面伏击的可能性。

为了验证空中机动战术的可行性,美军组建了第1空中骑兵师。

美国全面介入越战后,骑1师被部署到波来古。

当时全师编制1.6万人,拥有400余架UH-1直升机。



越军攻击波莱梅基地未果后,威斯特摩兰大为恼火,下令报复。

随即,美军轰炸机对德浪河谷实施地毯式轰炸。

骑1师则出动16架UH-1直升机,载着第7骑兵团的第1营空降到河谷,执行搜索歼灭越军的任务。

同时,美军在距离河谷9公里处,空降了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营,作为7团1营的火力支援。

1965年11月14日早晨,第1营的4个连,395人在30分钟的炮火准备后,分四个批次,陆续空降至河谷。

越军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与美军碰面,320团甚至都已经撤走了,因而缺乏心理准备。



1营B连降落后,很快抓到一个俘虏。

经审问得知,越军第66团第9营的隐蔽点,距离美军的机降点只有460米。

由于情报错误,美军直到此时都误以为河谷内只有一个营的北越正规军。

于是,连长迪杜里克便命令1排和2排追击越军。

但事实上,越军在德浪河谷有三个团。

并且越军也很清楚,在完成集结之前,是美国人心理最脆弱的时候。

所以大体摸清情况后,越军33团和66团对美军发起“半渡而击”。

320团收到消息,也火速折返。

抛去重武器不谈,北越的这3个团,战斗力是很强的。

军官大多经历过法越战争,指挥经验超过10年。

士兵也多是参战5年以上的老兵。

武器方面,越军因为运输困难,没有携带重装备,但装备了大量AK-47和SKS,以及各种口径的迫击炮、火箭筒。

在轻武器方面,越军与美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越军开火后,密集的弹雨砸向位于最前端的1营B连2排。

2排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打死8人,13人重伤,基本丧失战斗力。

与此同时,正在降落的C连也遭到攻击。

直升机冒着猛烈的地面火力,强行降落,结果十几名士兵在降落前,就已经负伤或阵亡。现场一片混乱。



不过,美军也不是菜鸟,在营长摩尔中校的指挥下,1营很快构筑起了环形工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