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辽沈战役被俘,为何郑洞国被我军优待,而范汉杰却改造11年?

分享至

在辽沈战役中,我军不仅歼灭了国军在东北的47万大军,同时还俘虏了大批国军高级将领,比如在锦州的范汉杰,辽西的廖耀湘和沈阳周福成等人。

不过对于这些战败的高级将领,他们的结局却不尽相同,比如郑洞国和范汉杰。

前者虽然困守长春,但在长春解放后却没有被定义为俘虏,而是投诚起义人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甚至为我军出谋划策,而后者则是被改造了11年,直到1960年才被特赦。

那么,同样是国军名将,指挥水平和职位相同的两人,为何我军对其的处理却大相径庭呢?



郑洞国和范汉杰

郑洞国和范汉杰

出生于1903年的郑洞国,要小上范汉杰7岁。可就是年龄相差较大的两人,却是黄埔军校一期步兵科的同学。但与学生出身考入黄埔的郑洞国不同,范汉杰可是当地老广,而且还在入学前就是粤军的团长,在毕业后两人都一起参加北伐。

要说不说,人家范汉杰毕竟是当过几年军官的,在北伐军中打仗勇猛,也熟悉军中的流程,很快就得到升迁。不过和郑洞国、关麟征和胡宗南等年轻一辈的黄埔一期生不同,在北伐军里面范汉杰加入的是老广组成的铁军——第4军,担任过该军第10师师长,和叶挺将军还是平级。

而那个时候,郑洞国才是北伐军的一个团长。



北伐时期的郑洞国(剧照)

而在北伐之后,范汉杰在宁汉对立时选择背叛张发奎等人,投奔自己的黄埔校长老蒋,也深受老蒋喜爱,并派遣他出国游历和留学,回国之后担任老蒋身边的高级参谋。

九一八事变开始后,担任中央军2师旅长的郑洞国也跟随自己老军长徐庭瑶写血书,主张到长城抗日。郑洞国的在长城抗战中屡立战功,多次击溃日军第7师团进攻,在这里他和同样是黄埔少壮派的关麟征、杜聿明、黄杰和邱清泉等人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另一边的范汉杰,也在另一条阵线上抗日,作为老蒋控制十九路军的钉子,范汉杰作为参谋长参加十九路军在1931年12月的一二八抗战。虽然和蔡廷锴等人不和(主要是作为粤人和四军老人,范汉杰选择在宁汉对立的时候投靠老蒋),但对日作战范汉杰依然是全力以赴抗日,在上海和十九路军同仇敌忾,击退日军多次进攻。



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日

到了全面抗战爆发之后。

郑洞国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在徐州他在运河南岸的积极防御,为汤恩伯军团包围日军第10师团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奠定了台儿庄大捷的基础。此战过后,郑洞国被任命为52军副军长,不过在武汉会战过后,因为自己并非关麟征嫡系,因此郑洞国被挤出了52军,索性自己的好朋友杜聿明拉了自己一把,让其担任荣誉1师师长,并在随后的昆仑关战役中,率领敢死队重创日军钢军第5师团。

在相持阶段之后,郑洞国先后担任第11军军长和驻印军新1军军长(首任),在抗战胜利前已经升任为第3方面军副司令长官(长官为汤恩伯)。



抗战时期的两人

而范汉杰的抗日之路,则多少显得乏善可陈,没有郑洞国这么有镜头感。

在抗战开始后,因为帮助老蒋粉碎蒋光鼐等人在福建自立的闹剧,范汉杰升任为27军军长北上抗日,在担任军长期间曾在山西驻扎了4年,隶属于第8战区,而进入大西北之后,感受到朝中无人的范汉杰也选择加入老同学胡宗南集团,成为该集团名义上的第2把手,在1944年升任为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在北方期间,范汉杰和日军接触并不多,战绩也俩寥寥无几。

在解放战争期间。

郑洞国受老朋友杜聿明的邀请,前往东北担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和新1军的代军长,在四平战役中多次给我军造成不小的困扰。随后辅助杜聿明在南满和北满的攻势,如果说当时杜聿明是老蒋在东北的救火队长,那么郑洞国同样也在到处他救火。

1947年陈诚进入东北后,随着杜聿明和孙立人先后离开东北,郑洞国已经成为陈诚不得不依靠的支柱,1948年后以东北剿总副总兼任第1兵团司令,率部守卫长春。



在长春发表演讲的郑洞国

同样担任剿总副总的还有范汉杰。

在解放战争刚开始时,他被当成胡宗南在国军总部的势力代表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徐州陆总副司令和郑州指挥部主任,官职要比郑洞国高,和杜聿明是一个水平。到了1947年范汉杰被任命为国军第1兵团(非郑洞国兵团)代替被革职的汤恩伯对我山东根据地展开扫荡作战,在被我内线兵团(山东兵团)粉碎其战略意图之后,月1948年前往锦州担任热河省主席和东北剿总副总,最终在锦州战役中被我军俘虏。

回顾范汉杰和郑洞国两人,同样都是黄埔一期出身,在抗战时的都是担任军长及以上职务,深受老蒋器重,在东北也作为同僚和和我军作战。

那么轨迹如此相同的两人,为何在被我军击败后,结局却相差这么大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