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徐敬业反武"名义,武则天如何清除异己?3个手段,一个比一个狠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光宅元年(684年)十一月,宰相裴炎因为和徐敬业内外勾结,企图反武,而被武则天处死。其侄子裴伷先因为裴炎求情而被武则天处置了。

1、姜嗣宗的罪状

武则天正欲下殿歇息,内侍又报:郎将姜嗣宗从长安回来了。这姜嗣宗是前些天奉命出使长安的。



武则天召见了他,询问了一些有关长安政情的事,姜嗣宗一一作了回答。

武则天接着又问:“长安留守刘仁轨的病情如何?”刘仁轨是去年接受了留守长安的重任的。当时,他以年老多病,推辞不就,经武则天再三劝说,才留了下来,这次姜嗣宗去长安,还托他给刘仁轨带去两根人参,以资慰问。

姜嗣宗听罢,忙答:“刘留守虽然是八十三岁的老人了,但看起来精神尚好。他面色红润,行不扶杖。听说有位相士叫袁天罡的曾给他相过面,说他‘位邻台辅,年将九十’。哦,我险些忘了,临来时,刘留守还托我带来一封信。”

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封的书信,呈给武则天。

武则天打开信,刚看几眼,便大声怒喝:“来人,将逆贼姜嗣宗拉下去绞杀!”
姜嗣宗闻听,如雷贯耳,瘫跪在地,茫然不解地问:“陛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武则天把手中的信一扬,说:“这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你何必故作不知?”
姜嗣宗说:“刘留守托臣带来的信,是向陛下问安的,与臣有何相干?陛下是看错了吧!”
武则天一声冷笑,把信扔给他,说:“哼,装得倒像,你拿去看吧!”
姜嗣宗接过信,草草看过,脸色顿时白了,他哆嗦着,咬牙切齿地说:“刘仁轨啊刘仁轨,你这老狐狸,吃人不吐骨,天不会容你!”

原来,姜嗣宗带给太后的这封信正是他的罪状。刘仁轨在信中说,姜嗣宗知裴炎谋反而不揭发,是裴炎一党。

事情是这样:那日,姜嗣宗到了长安,与刘仁轨谈及裴炎的事,他自作聪明,对刘仁轨说:“裴炎心怀异志已经很久了。”

刘仁轨问:“姜郎将怎么知道?”姜嗣宗说:“我早就留心他了。我见他行动有些诡秘,便暗地派人盯住了他。”

刘仁轨听罢,没有说什么,心里却翻腾起来。

2、刘仁轨的“一箭三雕”

刘仁轨是大唐老臣,性情耿直,博涉文史。贞观年间,他当陈仓县尉的时候,官府中有一个叫鲁宁的折冲都尉,恃其高班,豪纵无礼,历届县尉都拿他没办法。



刘仁轨到任后,对他耐心劝说,但鲁宁根本听不进去,暴横尤甚,刘仁轨一气之下,将他杖责而死。

州府将此事告知唐太宗,太宗大怒,说:“什么县尉,敢杖杀我折冲都尉?”

遂将刘仁轨召入京师,刘仁轨据理以争,不卑不亢。唐太宗很欣赏他的刚直,将他提升为栎阳丞。

贞观十四年,太宗将要到同州校猎,当时正值秋收大忙季节,田里的庄稼还未收割完毕,刘仁轨上书说,四时搜狩,这是前王恒典,未必因循。现在田里的庄稼才收获十之一、二,要供承陛下狩猎,加上修理桥梁道路,即使再简略,也得耗费一、二万工,这样势必影响百姓的收割。望陛下体谅百姓的难处,酌情推迟出行。

太宗看过奏疏,降玺书嘉奖说,卿职任虽卑下,但竭诚奉国,奏疏中所陈之事,朕甚欣慰。不久拜官新安县令,后来又当上了给事中。

刘仁轨也深得高宗赏识。麟德二年,高宗去泰山封禅,刘仁轨领新罗及百济、耽罗、倭四国酋长赴会,高宗甚悦,拜大司宪。乾封元年,进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累前后战功,封乐城县。上元二年,因征伐高丽有功,拜尚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

作为大唐旧臣,刘仁轨和裴炎一样,不赞成太后执政,认为大唐应是李氏子孙的大唐。

但是,他却没有裴炎那样的异图,不赞成举兵叛乱,在这个事件上,他的观点是和朝廷一致的,是站在武则天一边的。

他平日和裴炎有些来往,永淳元年高宗驾幸东都时,皇太子在京师监国,刘仁轨曾与裴炎一道留辅太子,裴炎的行迹他多少有些了解。然而,他并不想落井下石,趁人之危。



今听姜嗣宗竟然暗地里派人监视过裴炎,深为姜嗣宗的心术不正而愤恨,所以,他写了这封信,密奏姜嗣宗“知反不言”。

刘仁轨这样做,一则洗清了自己,二则借太后之手惩治了卑鄙小人,第三也帮武则天清除了逆党,可谓一箭三雕。

可叹那姜嗣宗,聪明反被聪明误,本想炫耀自己,却糊里糊涂地被套上了绞索。

3、程务挺之死

徐敬业、裴炎的案子牵连到一个人,他就是大唐名将程务挺。

程务挺是洛州平恩人,父亲叫程名振,大业末年仕窦建德为普乐县令,以勇武著名。后归唐,高祖授官永年县令,曾随太宗征讨刘黑闼,率兵摧毁了刘黑闼的运粮舟车,建立了卓越的战功。

后又随太宗征辽东,以少击众,连破数城,时称名将。高宗时也曾率兵破高丽于贵端水,焚其新城,杀获甚多。程名振死于龙朔二年,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程务挺自幼受到他父亲的影响和教育,练就一身好武艺。他还随父征战疆场,以勇力闻名于军中,迁右领军卫中郎将。后来,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单于道安抚大使,奉命戍守边防,抵御突厥。程务挺有勇有谋,防御有方,在军中很有威信,深受将土拥戴,无不听命效力。

程务挺在边疆名声很大,突厥闻之丧胆,一遇程务挺军便不战而逃,长时间不敢侵扰边疆。

程务挺对武则天是忠诚的。文明年间,程务挺曾与右领军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张虔勖同受则天密旨,率兵入殿廷,逼中宗下野,为武则天临朝称制效过大力。武则天对他多有物赠,他的儿子、弟弟都因他而入朝为官。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力将却受到了莫须有的构陷。有人告发说,程务挺曾密与徐敬业、裴炎交往,准备为其内应,倾覆大唐。

武则天初不相信,继而便在强烈的猜忌之心促使下,把一桩桩令人犯疑的往事勾连起来。

一件是在调露年间(679~680年),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反叛,定襄道行军总管李文暕、曹怀舜、窦义昭等相次战败。又诏令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兵征讨,以程务挺为副将。

当时,伏念驻扎在金牙山,程务挺和副总管唐玄表先引兵进逼,伏念力不能支,于是从小路投降裴行俭。皇上认为是裴行俭的功劳,欲行封赏,中书令裴炎进谏说,伏念降唐并非裴行俭的功劳,而是在程务挺的有力进逼下山穷水尽被迫投降的。

皇上听信了裴炎的话,没给裴行俭论功,而将程务挺提升为右卫将军,封平原郡公。

还有,裴炎下狱以后,程务挺曾上书为裴炎辩冤,说裴炎是本朝名相,忠诚可鉴,不应听信谗言,妄杀无辜。

此外,程务挺和徐敬业党徒唐之奇、杜求仁关系很好,他们之间多有往来。

武则天把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认定程务挺定是裴炎一党,她密令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前往程务挺军中,将他杀死。

威震边关的一代名将就这样惨遭杀害了。他的亲族遭到连坐,他的家产全部没官。突厥听说程务挺死了,大摆宴席,欢呼庆贺。

程务挺的将士们却陷入沉重的悲愤之中。他们为程务挺建造了祠堂,每次出兵作战,便前来祈祷,祈求程务挺的神灵保佑。

程务挺之死在朝臣中引起不安。他们暗地里深为这位名将惋惜。武则天也时或记起程务挺的一些战绩,但她并不后悔。在她看来,皇权就是要用铁的手腕来维护,即便是错杀无辜。也无所顾忌。

4、大开告密之风

徐敬业的叛乱曾轰动一时。他起一州之地,拥几十万众,自立为王,据有三州,传檄天下,攻城略地,而且得到朝廷宰相和力将的支持,这声势、这规模,是大唐开国以来第一次。

但是,他没有成功,失败得很惨。



武则天对平叛的胜利是非常得意的,为庆贺这次胜利,她在宫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召文武大臣举杯共饮,她本来是不大喝酒的。而这一次,却喝了过量的酒,脸色泛红,朝臣们说,太后陛下是圣人贵相,青春常驻。

今天,当她谈笑风生地喝着庆功酒的时候,一个新的谋划在她心中成熟了。

庆功宴后第三天,她在洛阳宫乾元殿又召集了一次群臣集会,这是一次迥异于以往的集会,没有歌舞,没有酒宴,没有欢快的笑声。大殿之上是使人不敢仰视的威严,是紧张得令人屏息的气氛。

太后武则天坐在御座上,武则天说:

“朕对臣下更是爱之如子,恩宠有加,使你们出将入相。可是,你们为什么辜负我呢?”

武则天讲到这里略微停顿了一下。以便安定一下她激动的情绪,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觑,低头屏息,谁都不敢吭一声,动一下。他们知道,太后发怒,事出有因。

在这之前,她刚刚杀掉了裴炎和程务挺这两个功高位显的大臣,显然这是以裴、程为例对他们进行训诚。

大臣们猜着了,果然,武则天很快地道出了正题。



她十分严厉地说:

“你们中间有的是先朝老臣,可是倔强难制有超过裴炎的吗?你们中间有不少将门之后,可是纠合亡命之徒有超过徐敬业的吗?你们中间也有不少握有兵权的宿将,可是领兵攻战有超过程务挺的吗?这三人,都是颇有声望的,但他们不利于朕,与朕为敌,联都能杀掉他们。你们有比这三人更厉害的,要有异图请早点动手,不然的话,就该革心洗面,老老实实,免得身败名裂,贻笑天下!”

这番话字字干钧,铿锵有力,如重锤一样敲击在大臣们的心上。他们浑身颤抖,热汗淋漓,一齐跪地叩首道:“陛下天威,臣等愿效犬马之力!”

武则天冷冷地一笑,说:“朕并不想强迫任何人。你们应当识时务,明是非,趋利避害,否则,利欲熏心,一意孤行,悔之晚矣!”

集会之后,武则天又令大臣们排着队伍前往朝堂。那里,悬挂着徐敬业、裴炎、程务挺三人的首级。

这是令人胆战心惊的的警告:一切人,不管有多么高的地位和名誉,若敢反对太后,必将遭到致命地打击,必须付出血的代价。

镇压了徐敬业叛乱之后,武则天于次年(685年)正月改元为垂拱,并颁布了旨在加强统治的法令《垂拱格》。

此外,从徐敬业叛乱中,武则天还总结出一条深刻的教训,即下情上达的重要。

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下令制造了四个如信箱之类的东西——铜匦。四个铜匦列置于庙堂四周。

东面一个为青色,叫“延恩匦”,专门投放有关劝农务本及仕进方面的信件;南面一个为红色,叫“招谏匦”,专门投放批评朝政得失的意见和建议;西面一个为白色,叫“申冤匦”,专门为有冤者投书诉冤;北面一个为黑色,专门搜集天象灾变或军机秘密之类的报告。

朝廷设专人在庙堂管理四匦的事宜,每日的投书都要在傍晚前进呈天听。

这种铜匦起到了改进各种社会关系的作用,是武则天进一步加强统治而采取的有力措施,反映了她的开明和进取的精神。

同时,她决定大力奖励告密。



她在朝堂设置了登闻鼓和肺石。登闻鼓是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谏议和冤情,悬鼓于朝堂外,可以击鼓上闻,故名。肺石是古时设在朝廷门外的石头,民有不平,可以击石鸣冤。此石赤色,形状如肺,故名。这两件设置,平时不用人看守,有击鼓立石的人,则令御史接受信件,上奏天廷。

5、徐敬业反武的后遗症

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门,使大臣们人人自危,暗地里怨声不止,也有一个胆子很大的人。

竟然上了一道奏疏,指责告密的坏处,劝太后立即煞住此风,这个人是有名的散文家、诗人、麟台正字陈子昂。

陈子昂,四川射洪人,世为豪族,文明元年(684年)以进士对策高第。

高宗驾崩,将从东都迁梓宫往长安,陈子昂献书阙下,受到武则天赏识,拜官麟台正字。

陈子昂入仕途时年二十四岁。他才华横溢,尤善属文,所论时政深得武则天重视。

陈子昂在给武则天的上书中说:

“徐敬业叛乱之后,执事官为了铲除祸乱根源,促使陛下大开诏狱,重设严刑,稍有嫌疑的即肆行逮捕究问,致使心术不正的人乘机诬告,以求封赏。以臣看来,当今天下,百姓希望安定,所以,扬州叛乱,不过五十天就平息了。陛下施以严刑峻法,实在是有负众望。现在告密的虽然很多,但属实的很少,多是仇人间互相攻击,这样下去,天下就难以安宁了。隋朝时,杨玄感作乱,不到一个月便失败了。
当时,天下虽然衰敝,但还不到土崩瓦解的程度,百姓很希望安居乐业。但炀帝看不到这一点,派兵部尚书樊子盖穷迫党羽,遂使杀人如麻。血流成河,导致天下大乱,隋朝灭亡。凡是兴大狱的,难免不会滥刑。受冤届的人嗟怨,再加上水旱灾害,衣食不保,就会产生祸乱之心。古时明君对刑法十分谨慎;就是这个道理。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陛下三思!”

陈子昂的上疏可谓情真意切,但武则天已经定了严厉打击政敌的决心,固执地认为,鼓励告密是政治上的需要,不可放弃。所以她没有听取陈子昂的意见,把他的上书束之高阁。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