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徐特立:36岁做毛泽东老师,42岁赴法留学,57岁毅然走长征

0
分享至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党中央决定撤离延安。


图|毛泽东和徐特立在西北保育院(延安时期)

在撤离的前几天,毛泽东来到了杨家岭,他从前的老师徐特立住在这里,根据工作安排,徐特立即将被调到华北解放区工作。

毛泽东询问老师一路上还需要什么,徐特立的干女儿徐乾知道毛泽东有两个热水壶,她考虑到徐老年纪大了,一路上都需要喝热水,脱口而出要一个热水瓶。

毛泽东笑了笑,点头答应了徐乾,和老师坐了一会儿就走了。毛泽东走了之后,徐特立非常严肃地批评了徐乾:"毛主席很辛苦,又一直在最前线,更加需要这些,我要热水瓶干什么?"

没过一会儿,毛泽东真的捧着热水瓶来了。得知徐乾被老师批评了,他哈哈一笑,对徐特立说:"徐乾做的对,不仅不该批评,我还要表扬她呢。"送来了热水瓶,毛泽东还是不放心,反复叮嘱徐特立:"先生年纪大了,沿途一定要骑牲口,少走点路。"毛泽东之所以这样叮嘱,因为徐老在长征途中总是把组织安排给他的坐骑让给伤员,57岁的他在长征途中吃了不少苦。

在最艰难的年代,毛泽东尽力为老师争取最好的照顾。徐特立对自己这位救国救民的学生,不仅仅是满意和骄傲,更是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


图|徐特立

徐特立听见有战士对自己的孙女说:"你爷爷可是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连忙摆手:"莫这么说,快莫这么说。毛主席才是我的老师。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听过我的课,我只是他的一日之师。而毛泽东则是我的终身之师。在旧社会,我想对人民贡献一点力量,但摸索了几十年,找不到出路。1927年,我读了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得到了启发,看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共产党。从那时候开始,我总是向毛主席学习着。"

毛泽东和徐特立之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谊,不仅仅是师生情,还是坚定的战友、同志。

徐特立出身贫寒,4岁时两位亲人接连去世,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年幼的姐姐不得已被送到了别人家做童养媳,10岁的哥哥跟着父亲下田种地。即便如此,这个家还是无法维持,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12岁这年,徐特立被过继给了一位伯祖母做孙子,依旧过着贫困的生活,衣服上打满了布丁,家中柴米油盐都要提前一年安排,按月按日分摊。

童年和少年时的清贫生活让徐特立同情弱者、农民,即便后来满腹经纶,依旧能和劳苦大众打成一片。少年徐特立曾经和家人一同前往衡山朝拜。乘船之时,他看见船夫奋力摇桨,汗流浃背。无奈船只逆水而行,行得极为缓慢。而船舱之中的几名阔少在旁边恶言恶语骂个不停,徐特立心中愤愤不平,发出感慨:"我如果是一船户,我决不运人,只运猪。"

自小徐特立在学问上就是孜孜不倦的,他的刻苦认真近乎到了"痴迷"的地步。20岁这年,徐特立家中已经无书可读,他住在偏远的乡下,也找不到可以借书的地方。当时一部《十三经注疏》的价格为15串钱,一本《庄子》就需要300文,徐特立年轻时教一年书也不过拿3串钱,家人还要吃饭,他实在买不起书,后来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把祖母遗留给他的田地卖掉了一部分,全部用来购买书籍,并且计划十年之内全部读完,他称此为"十年破产读书计划"。

对待教育,对待知识,徐特立有种近乎疯狂的执着,在平常人看来"非疯即傻"。然而就是因为做出了这些平常人绝对不愿意做出的事情,徐特立才成为一个与众不同学者。


图|徐特立断指写下的八个字

1908年,因为反对张之洞的"铁路国有"的政策,徐特立组织了长沙各校的师生举行了湖南最早的罢课运动。

1909年,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张謇发表《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书》,并呼吁各省组织起来联合请愿。徐特立在修业学校演讲,历数列强的邪恶霸道和清政府软弱罪恶。他悲愤不已,难以自制,热泪如注。突然他从讲台上面跳了下来,跑进了厨房之中,取出一把菜刀,切开手指,书写血书"断指送行,请开国会",为请愿的湖南代表送行。

1911年,徐特立任善化第一高小校长,他的理想就是"用教育来改革人心"。1912年,他和当时的长沙县知事姜济寰商议要在全县办一千所国民小学,此后他创办了长沙师范,任首届校长。除长沙师范,徐特立还创办了梨江高小、五美高小、长沙女子师范等学校。

在徐特立看来,教育,应该是人民大众的教育,而不应该是少数达官贵人的专属。穷苦人民的子弟,更需要教育来帮助他们改变人生,那些常年游荡在长沙街头的"野孩子",他们的读书问题也需要解决。而曾经和徐特立交情甚好的教育司长陈润霖不同意徐特立的意见,执意减少招生名额,淘汰教员。徐特立无法妥协,此时此刻他深切认识到官僚主义对于教育事业的阻碍。

徐特立担任校长的工资本可以一家人衣食无忧,他却将所有的工资都用来投资教育事业,几年下来欠债六七百元。为了省钱,他谢绝所有的应酬,每天多上两个小时的课,这样一个月还可以多赚60元贴补学校。家里的老屋改建之后,就成了五美高小的校舍,他和妻儿都搬进了简陋的茅草屋里面,为了不影响教学,他们都从后门进出。


图|徐特立故居

徐特立的家属们一直住在乡下,夫人在家养猪种菜,以维持家庭的生活。徐特立节约每一个铜板,每次回家看望家人,80里路全都靠步行,连往返的午餐他都舍不得吃,他随身会带着些家里炒的薯片,在路上充饥。

徐特立的精力全在学生和教学上面,对自己的家庭却很少照顾,家人们都非常理解他。而有的时候,家人不得不需要他的帮助。那时候,妻子刚刚生下小儿子正在坐月子,三岁的孩子却生病了。徐特立在家和学校之间来回奔波。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缺过一节课,上午上完四节课之后,下午就回家煮饭、煎药、洗衣服、照顾产妇和病童,一直到深夜才能睡下。徐特立"先事业后个人,先学校后家庭"的崇高人格一直深深影响着他教过的学生和带过的年轻老师。

徐特立从来都没有官架子,他生活朴素,和老师关系也非常好。对学生,徐特立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他和孩子们同桌吃饭,同寝睡觉,甚至还为生病的学生洗脚、上药。很多有名的老师敬佩他的为人,宁愿接受低薪,也要来徐特立的学校工作。

徐特立身兼多个学校的校长,为长沙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长沙王"这个听起来霸气的称号,不是用来形容一个富商,也不是形容一名高官,而是一名穷的叮当响的教书匠。


图|毛泽东就读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同学合影

1913年,20岁的毛泽东考入了五年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班。第二年,第四师范学校被省立第一师范合并,毛泽东被编入了本科第八班。此时,徐特立36岁,被聘请为学校的教员,教授教育学和修身等课程。

毛泽东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之上苦苦求索,他曾经立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在上徐特立的课之前,毛泽东已听闻这位老师的大名,断指血书之事让毛泽东早就心生敬佩。

在湖南一师兼任讲师期间,无论严寒酷暑,徐特立坚持步行往返两所学校,路程足有十多里。

人们都说徐特立傻,他甚至还得了个诨名"徐二镥锅"。

毛泽东听说之后,写下了这段评断:

在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个钱的情况下,居然创办一所规模不小的师范学校,这真是"镥锅精神",这种对他的讥笑,实际上是对他的赞扬。

在徐特立的身上,毛泽东还学会了一种实用的学习方法。徐特立认为,读书不在一个"多"字,不怕书看得少,就怕没有看透、看懂。在看书时,要主动思考书籍的价值,用笔标注重点,必要时进行摘抄,"不动笔墨不读书"。


图|毛泽东给徐特立的信

毛泽东勤于做笔记,他上学的时候有很多笔记本,包括听课时的笔记、自学时的摘抄、随感、日记等等。这几年的求学生涯,毛泽东积累了好几网篮的笔记本。1929年,国民党军阀何健派人在韶山搜捕共产党人,摧毁一切和毛泽东有关的物品。族人听到风声,将不少毛泽东存放在他们那里的书信笔记都烧了,是毛泽东的私塾先生毛宇居从火堆里抢救出了两本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就是毛泽东1913年10月到12月的听课笔记。

周世钊在《我们的师表》之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毛泽东有一本不厚的《伦理学原理》,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一万三千字的评语。毛泽东一直按照徐特立推崇的学习方法学习,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特立从1913年任教到1919年离开,而毛泽东从1913年进入学校,1918年毕业。两人相处了5年半,毛泽东深受徐特立进步思想和高尚品德的影响。

回忆起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那些年,毛泽东曾道:"我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杨怀中就是毛泽东的岳父,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在青年毛泽东心中,徐特立便如同父亲一般。

1918年4月,新民学会在岳麓山下成立。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之后,萧子升前往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徐特立听闻此事之后,对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大力支持。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看到孩子们坚定不移的爱国热情,徐特立感慨:"国家有前途、有办法,自己也觉得年轻了。"


图|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5月28日,省学联成立之后,徐特立组织省会各校教职员成立了演讲联合会,组成了50多个演讲团,开展了抵制日货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毛泽东领导'驱张运动'之时,徐特立带领着教师们向张敬尧索薪,并且在北京《晨报》上发表文章,揭露张氏兄弟的的罪恶。张敬尧恼怒之下以"通匪"之罪通缉徐特立。

9月28日,徐特立决定前往法国勤工俭学。

五四爱国运动让徐特立所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也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原因。去法国留学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毕竟当时他已经42岁了,家中有儿有女。有人劝他现在已经是人到中年,行将已老,何苦还要做一个拄拐棍的学生呢?而是徐特立却非常坚持,他不认为中年人就不该学习,相反,他觉得中年人已经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放弃学习,对社会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为了能够前往法国,徐特立把家中的宝贝书籍卖了一部分,和那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同乘上了前往法国的邮轮。当时徐特立的两颗牙齿已经缺失,学习外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学好外语,他时常求教当地的小朋友,让他们帮助他矫正发音。


图|新中国后,徐特立重回第一师范

徐特立和毛泽东师生自此一别就是7年,再见面之时,国内的革命局面又是另一番景象。

1926年12月,徐特立终于在长沙见到了毛泽东,师生俩促膝长谈,交流这些年两人的得失,探讨国家命运最终会走向何方。

徐特立和毛泽东说起了这些年在法国、德国、比利时的教育情况,毛泽东则向老师介绍了大革命的方法和宗旨。在见到毛泽东之前,徐特立还在坚持走教育兴国的道路。毛泽东向老师建议可"走出书斋,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考察、体验一番,看一看中国当时的农村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于是,1927年,徐特立来到了长沙五美乡进行了一周的调查工作,他发现在农民协会的作用之下,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特立感慨于农民力量的强大,也敬佩毛泽东等革命人士的耐心探索和坚定决心。他放弃了奉行了30多年的教育理念,投笔从戎,投身革命。


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被拘禁,甚至牺牲在了蒋介石的屠刀之下。50岁的徐特立拒绝了国民党的收买和拉拢,坚决和国民党右派做斗争。

这段时期,徐特立只能流亡武汉进行革命活动。他的长子徐笃本作为一名共产党党员壮烈牺牲,年仅20岁。中年丧子的徐特立,在人人畏惧的时候果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情况特殊,徐特立加入共产党之时根本没有入党仪式,没有填过入党的表格,也没有候补期,一入党就开始了正式的工作。

1927年7月,徐特立和毛泽东在武昌相遇,徐特立听从了毛泽东的意见,前往湖南团结更多进步人士。一年后,徐特立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且参加了莫斯科召开的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0年12月30日,已经53岁的徐特立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中共苏区,毛泽东和朱德热情地找到了徐老。朱德哈哈大笑,打趣徐特立:"要说你老,你也是个老怪物,你背叛了封建社会,又看穿了资本主义的西洋镜,终于跑到共产主义的营垒之中来了!"

徐特立在苏区继续他的教育事业,投入进群众的基础教育之中。此时此刻的徐特立虽然已经离开了当年的教育岗位,但依旧在执行着自己的理想,他鼓励群众全面学习,由上而下地扫盲。

毛泽东对老师的"识字运动"十分关切,也竭力支持,曾经和老师多次讨论方式方法,解决扫盲之中遇到的问题。


图|红军长征中的四老: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徐老这个时候已经57岁了,他和董必武、林伯渠等人编入了干部休养连,跟随部队开始长征。

长征路途艰辛,组织为徐老专门安排了一匹坐骑和一个饲养员。而徐特立这一路常常把坐骑让给伤员,或者驮运行李。少粮的时候,他带头挖野菜,路途情况不明时,他亲自下河探路。丁玲和周小舟曾经写过一首赞扬徐老的打油诗:"徐老徐老真正好,马儿不骑牵着走"。

肖月华曾经回忆过长征之中的一个故事。有一次,部队经过了几天的冒雨行军,翻越了几座大山,终于来到了一座小集镇。大家都饿得不行,一个警卫员好不容易给徐老买了油粑粑,徐特立一再推脱,不愿意收下,警卫员再三劝说,徐老才收下了其中一个,他拿着油粑粑走到一名伤员面前,将它撕成小块喂给伤员吃。


图|1961年徐特立在董必武家中留影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他依旧没有放弃教红军战士们识字,他鼓励着身边的每一位战士,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带领着年轻的战士们一步步前进着。

1937年1月31日是徐老的60大寿,毛泽东写下了一封祝贺信: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

徐特立曾经在延安度过了两个寿辰,在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露出了独裁的真面目。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延安,时值徐特立70大寿之际,中央决定为徐老准备隆重的大寿庆典,向蒋介石的国民党展示苏区军民临战之时的从容不迫。


图|徐特立

1月10日,延安各界人士不畏严寒,集体来到了中央大礼堂。会上宣读了对徐特立的贺信,称他"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对于民族和人民的事业抱有无限忠诚"。毛泽东为徐特立70大寿题词"坚强的老战士"。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徐特立被推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从此以后,徐特立忙于各种政务活动和学术活动之中。他年事已高,凡事又一定要亲力亲为,一年后,他因为勤劳过度而卧病在床。

病愈后,徐老的记忆力开始减退,在党的八大召开之前,他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请求免去他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位,让年轻有为的同志来接任。


图|朱德(右三)、徐特立(左三)、康克清(右二)、游览阳朔风光(1963年)

徐老心中的"高职"代表着更高的责任,当他有心无力之时,他会觉得十分不安。他不图虚名,不愿占着一个位置不工作,他希望所有心中装着老百姓的同志们能够扎扎实实为人民做事情。他知道自己老了,那个42岁去法国留学,57岁走长征的徐老,却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将领导岗位让给了新一代。

老一辈的革命家,他们开创的事业终究要交给后代的。他不仅仅要对当下负责,还要对未来负责,这是一位为爱国事业拼尽一生的学者的使命。

徐特立和毛泽东,他们相识于20世纪的中国,教室内是朗朗读书声,教室外却是让中国人备受苦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峻的现实,让师生们悲愤而又迷茫,他们开始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并且在这条路上并肩走了很远很远。

徐特立从一位为教育事业拼尽所有的乡村小学老师,成为湖南著名的教育家,他不仅仅培养了毛泽东,还培养了蔡和森、向警予、田汉等等一批爱国革命人士、早期革命领导人。他也从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师,成为一名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战士。


图|徐特立书法

毛泽东和徐特立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和目标之上的,他们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为了人民的解放苦苦求索着。他们互为老师,互相影响,互相扶持,成就了一段师生佳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书侃小吏史
书侃小吏史
往事速推,史料未及!
2087文章数 10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