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拒绝官二代,24岁赴美留学,胡适心中女神,头顶中国诸多第一

分享至

民国三年(1914年)8月,清华大学首次派十名专科女生作为庚款生留学赴美名单如下:

陈衡哲、周淑安、张端珍、韩美英、李凤麟、林荀、汤蔼林、王瑞娴、杨毓英、唐玉瑞。

陈衡哲回忆:“船上有清华学校一百多个男生和十四个女生(包括自费生),其中九个是获得清华奖学金一组。”(唐玉瑞后因出国前乘电车摔伤未能按程出行,清华时任校长周诒春让落地的丁懋英以“特别官费学生”替补。)



左一:陈衡哲

这批官费赴美女留学生比1909年清华开始向美国输送庚款官费男生晚了整整5年,这些女生每个人都需要参加同等科目的十项考试,国文、英文、德文(法文)、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同样她们也都享受与男生一样的资助经费。

这次考试的女生,一共有41个报名,39人通过了体检,基本都来自教育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富裕地区,她们读的都是著名的教会学校上海中西女塾、圣玛利亚女学员、苏州景海女学等,只有一个没有在教会学校读过书的就是陈衡哲。

持续了一周,每天上午考三门课,下午考两门。”

陈衡哲晚年回忆这次考试,“我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的渴望”,因为“首先,如果能通过清华学校的考试,我就能获得奖学金去美国学习五年,但我的英语不好,我怕和那些所有课程都用英语教授的教会学校读过书的女孩竞争。其次,我发现考试的科目中有一半是我从来没学过的,比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几何、大代数等。”

不过,陈衡哲的担心完全多余,虽然她的美国历史不及格,但同样的困难实际上存在于所有报考女生。

最后清华首批赴美录取的十名女生,陈衡哲名列第二。



左一:陈衡哲

清华男生出国时为了早就未来中国领袖人才,输送女生留美,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汤化龙是这么说的:“我们女子教育政策的目标是早就贤妻良母。”

“贤妻良母主义”是当时女子留学的教育宗旨,所以女留学生所需专业应以示范、医学、美术、音乐为要。”



就是在这样被期待要成为“贤妻良母”的环境下,这些女留学生“成绩甚高、得优誉者亦不少”,其中的典型就是陈衡哲,她在1918年夏,在瓦沙学院毕业时获得了“金钥匙奖”,该学院提出:鉴于陈衡哲在校的优异成绩,此后凡是其直系亲属,均可免试免费入读瓦沙。

1919年5月,陈衡哲又考上了芝加哥大学研究院,还获得了500美元奖学金。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中国还是女性读书无用论。陈衡哲等在美国女权主义的影响下,妇女解放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强烈。她身上有诸多标签:

第一位公派女留学生、第一位西洋史专业留学生、第一位女教授、第一位新女性白话文小作家、第一个公开登报宣称自己一生不婚的女人……



1890年7月29日,陈衡哲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陈嘉言是晚清进士,授翰林苑编修,做过江南道监察御史、漳州知府。民国时期出任国使馆编纂,国会议员。

父亲陈韬是举人出身,长期四川做,擅长诗词、书法、喜爱收藏,父亲感情甚笃,常常是妻子作画、丈夫题诗。

母亲庄曜孚,出生于常州大户人家,知书达理。



从陈衡哲的曾祖母起,曾家族就有一个家庭传统,“每个出生或嫁于陈家的女子,或出于天性或由于环境,都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造诣。”

陈衡哲自幼聪慧好学,9岁那年,全家搬到了外祖母家,在这里,她遇见了人生的启蒙老师,在广州做官的三舅庄思缄。



武昌起义后,三舅曾任江苏都督,在清末曾任梧州知府、广西边防督办,创办陆军学堂时,李济深、白崇禧等是他的学生。

三舅后来的两句话,影响了陈衡哲的一生:

“既不要哭哭啼啼地怨命,也不要不思进取地安命,而要积极大胆地造命。”
“一个人必须能胜过他的父母尊长,方是有出息。”

陈衡哲在浓厚家塾教育熏陶下,国学功底扎实,12岁那年,她开始读梁启超的文章、《新民丛刊》及谭嗣同的《仁学》等,立志当作家,渴望上学。

13岁那年,陈衡哲毅然离家赴广州求学。因为年纪太小,被广州医学院拒之门外,后来到上海爱国女校,因蔡元培不在上海,未能如愿,最后辗转进入女子中西医学堂读书。

18岁那年,陈衡哲父亲让她回成都,父母给他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官二代,而她死活都没有同意,最后,父亲说如果她不同意,以后的人生就自己负责,如果同意以后就可以继续上学,每年还是给她60块钱生活费。

后来,陈衡哲从上海医学院肄业了,1913年冬,她在常熟乡下做起了家庭教师,教授国文、算数、和基础英语,月薪20元,那时候,她曾经抑郁过:

“我这样活着到底为什么?这样生活和父母包办婚姻生活有什么两样?”

1914年5月,陈衡哲在报上看到了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面向全国招募首批十名赴美女留学生,让她兴奋的是,这次招考没有学历要求,只需要满足“体质健全、品行端庄、天足且未订婚,年龄在二十三岁以内“条件的女孩皆可报考。如果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奖学金赴美学习5年。当时姑姑支持她赌一把:

不成功只有我知道,要是你成功了,那全世界都会知道!”

1914年,24岁的陈衡哲考取清华留美学堂庚子赔款赴美,8月15日踏上轮船开始了异国求学之路,进入美国纽约瓦沙女子大学史学系修西洋史,兼学西洋文学。

哈德逊河边的瓦沙女子学院,诞生过无数的精英女性,比如最受美国人爱戴的第一夫人杰圭琳·肯尼迪。



1916年10月,因为征文,陈衡哲与哥伦毕业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胡适开始书信。陈衡哲比胡适大一岁半,两人都富幽默感和同情心,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