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昂没有死,曹丕有机会接班曹操吗?谁给他这样幻想的勇气?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历史的美,有一种美叫做缺憾美。它犹如摇滚音乐中的“破音”,让人回味无穷。许多历史爱好者常常忍不住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果公子扶苏尚在世,秦朝是否会避免二世而亡?如果马谡没有私自行动,丞相的北伐大计是否能够成功?如果关二爷没有被江东小人背叛而殒命,他是否能够南征中原……同样,曹昂若不早逝,曹丕是否能够继承曹操的衣钵,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曹昂在历史上的亮相并不多,他就像是一个突然出场却很快被边缘化的配角。他仅仅在宛城之战上演了一幕“舍马救父”的壮举后,便迅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然而,这位并非主角的人物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登基时曾坦言,若曹昂仍在人世,他或许永远不会有机会登上皇位。曹操临终前也无法忘记对他的愧疚之情,他承认自己无颜面对母子二人。

那么,戏份不多的曹昂究竟为何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呢?他的背后逻辑又是什么呢?

曹昂是怎么死的?

曹昂生于曹操之妾刘夫人之家,本应在封建社会的严格礼仪下,他的地位注定比不上正室丁夫人所生的儿子。然而,命运却对他微笑,曹操的正室丁夫人长久未能生育。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改娶,要么将子女过继给丁夫人,以维持家族血脉。恰逢刘夫人早逝,曹昂和他的妹妹清河公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丁夫人的义子,从而成为曹操合法的长子。

在古代大家族中,长子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他们是法理、伦理上的继承者,享有无尽的优势和资源。而丁夫人也将曹昂视为己出,因为他代表了她在家族中的希望和依靠。因此,丁夫人对曹昂和他的妹妹进行了精心的培育。

曹家血脉优良,加之曹操对家族子弟的教育重视,丁夫人的关怀,以及曹操麾下人才济济,曹昂的成长可谓是毫无阻碍。他聪明孝顺,刚毅谦逊,文武双全,被周围人一致称赞,他的成就不仅是自己的努力,更是家族和丁夫人的期望的结晶。

曹操看到曹昂如此展现出对自己的尊敬与信任,心中不禁欣慰。他深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至关重要,对于初出茅庐的曹昂,曹操心中认为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和积累经验。因此,曹操为曹昂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实践机会。这种安排不仅使得曹昂能够逐渐成长,也让他与曹操身边的重臣、近臣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情谊。

时至公元197年,曹操已经控制了朝中权柄一年有余,兖州的反对势力也已基本平定,颍川的屯田计划也逐渐见效。曹操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外部扩张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北方,由于袁绍的势力强大,曹操不敢轻举妄动;东北的青州也不宜轻易触碰。因此,曹操将目光投向了东南的徐州、南面的荆州、西南的宛城以及向西的关中群雄。经过大家的分析和筛选,一致认为首先应该打击张绣。一方面,张绣的实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击败张绣还可以让已与之结盟的刘表削弱势力。

在公元197年的正月,曹操率领军队前往淯水,准备讨伐张绣。淯水一带成为曹军的驻地,张绣随即率领部众投降曹操。

本应是一桩喜事,毕竟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张绣和他统领的宛城。然而,曹操却在喜悦之中显露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干了两件颇为不厚道的事情,导致张绣再次背叛。

首先,曹操私自送给张绣麾下的骁将胡车儿大量金银财宝,这无疑是违背了军纪的行为。其次,曹操公开示意要与张绣的族叔张济的遗孀发生关系,也就是张绣的婶婶。

这两件事实在令人费解。通常情况下,降将不会因为这类事情而再度反叛。毕竟,一旦投降,部下便成为新主人的部下,他们会全力配合。很多降将甚至会自动将家人“奉献”给新主人,何况只是一个守寡的婶婶呢?如果主人有所喜好,降将自然会乐意满足。

张绣所处的境地异常微妙,因其幕后操纵者贾诩的存在。张绣或许缺乏洞察本质的能力,但贾诩却异常敏锐。贾诩一眼便看穿了曹操行为背后的真正用心:曹操显然对张绣不屑一顾,刻意打压他的威风,以便轻易控制他。从最开始投降的那一刻起,曹操就开始收买张绣的亲信大将——显然,张绣别想再继续掌握自己的亲信军队;公然调戏张绣的婶婶,更是明显表明了曹操根本不把张绣当回事,以后张绣也不应过于自视甚高。

贾诩这个人确实眼光独到,他立即向张绣指出,一个人的尊严是需要争取的。要想真正获得曹操的重视,就必须先给他点颜色看看。于是,张绣率领部队夜袭曹营的事件便应运而生。

这些情况,曹操在正常状态下也不会一无所知,但不幸的是,他当时确实有些得意忘形。当人过于得意时,往往会大大降低警惕心和戒备意识,因此,曹操才会措手不及,被夜袭打了个措手不及。

在攻击发生后,曹营内一片混乱,唯有典韦这位忠诚的贴身护卫在艰难支撑着局面。他率领着几十名精锐战士死死地守住曹操的营门,竟然让张绣的军队寸步难前。

然而,张绣并不是等闲之辈,他聪明地分兵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了进攻,使得典韦等人难以应付。典韦被迫转换战术,从防守转入进攻,手持长戟,所向披靡。然而,敌我力量悬殊,典韦身边的曹军勇士一个个倒下,他的武器也被击落,只能空手对敌。最终,在敌人的围攻之下,典韦壮烈牺牲,被张绣的部下斩首示众。

典韦的英勇抵抗为曹操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当曹操逃到半路时,他的坐骑却被敌军箭雨射死。危急时刻,曹操的好儿子曹昂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自己的坐骑,将其让给父亲,自己则留下来断后。

最终,曹操侥幸逃出了宛城,但曹昂和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安民却相继战死沙场,成为了这场惨烈战役的牺牲品。



《三国演义》中存在一个巧妙之处,就是在描述胡车儿行刺典韦时留下的一个“BUG”。故事中提到,胡车儿只是成功偷取了典韦的双戟,并未趁机将典韦置于死地。这一情节被认为是虚构的。然而,其背后的用意却是深远的。

故事编排的目的之一在于呼应贾诩的战略策略,他并非渴求彻底消灭曹操,而是想要给他一个痛击。这一战略决策贯穿于故事的发展中。同时,这也有助于突出典韦的勇武形象,充分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

在这个设定下,曹操能够顺利突围并不是偶然的。如果贾诩和张绣的目的是要曹操的性命,那么曹操生存的机会将会极其渺茫。

曹昂之死的重大影响



典韦的离世,使得曹操失去了一位忠诚可靠的护卫和尖刀营的营长,而曹安民的逝世,则使得曹营失去了一位年轻有为的人才。然而,这两位将领的去世,合起来或许还不及曹昂的死所带来的影响深远。尽管典韦的职责后来由许褚完美地接替,而曹家、夏侯家等家族人才辈出,失去曹安民对曹操来说或许并非致命打击。但曹昂的离世却曾一度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回到家中,正室丁夫人得知自己宠爱的儿子已去世,而且还是因曹操调戏一位美丽的寡妇而惹祸上身,她心中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毫不客气地对曹操大声斥责:“你害死了我的儿子,从今以后我再也没有留在这里的理由!”说罢,她径直收拾行装,决定回娘家去了。曹操啊,你这个奸诈之人,我丁夫人再也不会与你共度此生!

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首先,为何丁夫人能够如此对待曹操?毕竟在古代,女性地位较低。然而,丁夫人能够如此直言不讳或许有其原因。据说,丁夫人与曹操有着亲属关系,或许是曹操的亲表姐。更有趣的是,丁夫人的妹妹还嫁给了夏侯渊,可见丁家的背景相当不俗。这或许是曹操在对待丁夫人时并不敢过于强势的原因之一。

其次,为何丁夫人对曹操怀有如此深的恨意?或许是因为丁夫人唯一的儿子曹昂。对于丁夫人和她的家族来说,曹昂不仅是血脉延续的问题,更是政治上的希望和利益的载体。当曹昂离世,丁夫人失去了希望,对于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自然会心生怨恨,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曹操内心或许也感到愧疚。毕竟,他有着二十多个儿子,而丁夫人只有一个。因此,当丁夫人离家出走时,曹操亲自前去接她回家

然而,被曹操伤透了心的丁夫人并不理睬他,让曹操感到无比的失落。他只好黯然离去,但当他走到门前时,他又回头请求丁夫人跟他回家。然而,丁夫人仍然选择沉默不语。

从那时起,曹操和丁夫人之间的联系默默地断裂了。说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赞扬丁夫人的胸怀大度。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丁夫人因为曹昂之死而转脸不认人,但实际上,我们应该理解丁夫人为曹操着想所付出的努力。曹昂去世后,丁夫人一脉已无接班人,如果她不与曹操断绝关系,那剩下的只会是一团混乱。丁夫人如何巩固她作为正妻的地位?其他孩子又以何种名义继承家业?曹操又该如何制定新的秩序?即使再过继一个孩子给丁夫人,情况仍然复杂。年龄太小的孩子可能熬不到曹操交接班,而年龄太大的则与生母的情感关系过深,可能不会对丁夫人产生感情。丁夫人的完全退出意味着她自愿让出曹操后院的主导地位。

正是因为丁夫人这一般若无事的大度之举,出身倡家的卞夫人才有机会被曹操扶正。卞夫人和曹操生育的曹丕、曹植因此有了夺嫡的资格和机会。

然而,即使如此,曹操与儿辈之间的传承和交接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曹操有个天才儿子,名叫曹冲,他的存在让人无限遐想。可惜,他莫名其妙地死去了。曹冲的离世让曹操心情十分不安。直觉告诉他,或许是曹丕有所隐瞒,但他却找不到任何确凿证据。这种不确定的感觉像根刺一样扎在他心里,加深了他对曹丕的不信任。



此外,曹操还有两个出色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他们曾经为争夺继承权而激烈竞争,场面十分激烈,几乎到了火拼的地步。这使得曹家内部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曹操也无法控制这种内耗。在继承人众多的情况下,手下的人往往会自觉地站队支持自己心仪的继承人。例如,司马家安排老二司马懿站在曹丕一边,而老三司马孚则站在曹植一边。还有一些人,比如杨修,因为政治立场的错误而被处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