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黄克诚力主死守通辽,遭到领导层集体反对,林彪突然表态:我支持

0
分享至

1946年1月25日,身处东北的黄克诚和刘震、洪学智联名向中央发去了一封电报:“通辽是我军从土匪手中夺回的,是西满地区的后方,现在有三千四百多的伤病员聚集在此处,还有工厂,已无地方可退。我们决定要死守通辽,不论任何军队来接管,坚决抵抗到底,请向司令部力争守卫通辽,否则我们为求生存决心在通辽和敌人拼死一战。”



发送这封电报的时候,黄克诚是带有几分气愤的情绪在里面的。

这并不是黄克诚本人爱闹情绪,而是当时通辽的情况确实是纷繁复杂,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有国民党的势力和共产党的势力,场外还有苏联和美国的政治干扰。

高瞻远瞩的黄克诚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东北该由哪方政治势力接管?当时苏联控制了东北全境,国民党在东北无一兵一卒。

1945年的9月13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发报,说:“东北是工业重地,万不能落入蒋介石之手,能派部队接管去,就尽量多派,至少应该有五万,十万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去主持工作。”

十天之后,中央命令黄克诚带着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建立根据地。黄克诚严格执行了中央关于东北的战略,即“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



1946年1月初,黄克诚带领第三师第八旅、独立旅和特务团向通辽地区开进。部队冒着刺骨的严寒,和凌冽的狂风,经过七天的行军到达通辽。

这时,政治的角斗场有了新的变动。1月10日,国民党和我党双方成员签订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定》,即日起双方停止一切战斗。

可蒋介石说一套,做一套,认为东北地区是接受主权问题,不应包括在停战协定之内,悍然进攻了东北民主联军。

驻守在通辽外围的黄克诚早就料到蒋介石会出尔反尔,提前做好了进攻通辽的军事部署。当时驻守在通辽的是国民党特务张绪武,他手底下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抗日时期的土匪,战斗力不强,只会干些杀人放火的勾当。

12日凌晨,黄克诚下达了进攻命令,三个小时就全歼张绪武的部队1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4挺,自己仅伤亡100多人。



东北局势的突变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当时国共双方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皮,苏联也不希望中国早早完成政权的统一,于是给了党中央很大的政治压力。

1月24日,彭真致电黄克诚:“苏联军官要带国民党军官来接收通辽,你部应转移至其它地区。”

黄克诚一接到电报,就气不打一处来,通辽是靠着100多名解放军战士浴血拼杀打来的,这个时候让我们说走就走,天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这才有了开篇发给中央的电报。

另外,通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西满和南满的连接处,城内粮食充足,皮鞋厂、被服厂应有尽有。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大,是理想的根据地。

再者,部队刚打完仗,需要休息,此时撤走通辽无疑是为他人做嫁衣。



当然这只是黄克诚一人的想法,其它干部都不敢忤逆中央的决定,也想放弃通辽。就在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支持黄克诚坚守通辽,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战无不胜的林彪。

林帅认为掌握通辽,将来可集中部队作战,失去通辽,部队只能作分散游击,将会被土匪、国民党各个击破。

而且同国民党绝没有和平谈判的可能性,未来还是要靠枪杆子说话。因此,他也向中央发电,支持黄克诚的建议。林帅的地位自然是比黄克诚要高的,说话的分量也重了许多。

随后黄克诚又给中央发电,阐明东北军事上的困难问题是兵力集中和分散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为此,他提出了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使用兵力的办法。

就是在决战地区,要集中主力打歼灭战,在游击区用次要部队消耗疲惫敌人,配合主力部队,以县大队发动群众,让敌人丧失立足的土壤。



这些建议,中央知晓后,都一一采纳了。

至于通辽的归属问题,国民党失去政治支持,仍为第三师驻守,不久交给了独立旅,黄克诚也得到晋升,被任命为西满军区司令员,在吉江地区开展新的工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东浪流史
江东浪流史
千古风流人物
1097文章数 52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