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理论周刊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面临哪些制约?

0
分享至


■当前,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粮食尤其是三大主粮的重视。相对忽视其他农产品生产和食物供给,导致对其他农产品和食物生产供给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不利于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发展


高度重视多元化食物供给

□ 王 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部署,并明确要求“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食物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条件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高度重视多元化食物供给,不断深化改革,切实提高各类食物的生产供给能力。

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

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反映了国家食物保障和供给能力提升的现实,是党中央粮食安全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的体现,更是新时期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让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居民膳食结构升级要求不断提高、粮食持续增产压力不断加大的难题。

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食物消费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口保持增长、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将继续处于扩张阶段,中国粮食供求未来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另一方面,从农业资源禀赋看,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把农业着眼点从耕地转向全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当前,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正视食物生产供给方面存在的困难。

第一,在观念认识上,距离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仍有差距。当前政界、学界和大众媒体所关注的粮食安全、谷物供给,更多强调的依旧是传统的粮食安全,大食物观下的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认识仍然不足。

第二,在管理体制上,“重粮轻食”问题比较突出,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政策支持不够。当前,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粮食尤其是三大主粮的重视。相对忽视其他农产品生产和食物供给,导致对其他农产品和食物生产供给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不利于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发展。在实践中,因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一些能够为居民提供大量可口食物并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非粮食食物的生产能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第三,在消费习惯上,居民健康饮食习惯尚未普及,食物浪费和过量摄入问题非常普遍,从需求侧增加了保障食物供给的压力。食物供给安全,是相对于食物消费需求而言的。在国内农业资源一定、食物生产供给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食物消费需求过快增长,是造成食物供求不平衡、出现食物供给安全挑战的重要原因。当然,食物的出口也会造成国内食物缺口加大、食物供给压力增加。不过,继粮食、肉类和水产品先后从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后,近年蔬菜、水果净出口数量也有减少的趋势,这意味着想通过减少食物出口的方式来增加国内食物供给的空间已经很小。


切实提高供给保障能力

让居民“吃得饱、吃得好”,充分保障食物供给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判断一国是否为农业强国的根本标准。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更好更快地把中国从农业大国建设成为农业强国,更充分地保障居民的食物供给安全,需要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大食物观,通过深化改革、多措并举,借助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提高各类食物的生产供给能力。

第一,加大舆论引导和政策宣传,将“大食物观”和食物供给安全理念融入农业强国建设。一是尽快让社会各界认识到多元化食物供给的重要性,形成“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改变将食物等同于粮食、将粮食简化为谷物或三种主粮的认识。二是将本意指食物的“粮食”更正为“食物”,逐渐将政策话语体系中的粮食安全转变为全球通用的食物安全,并将关注点从粮食转向包括粮食在内的食物,逐步从能量的角度关注食物供给。三是形成发布更具综合性的《中国食物安全白皮书》,加大对保障食物供给研究课题的支持力度,引导学术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咨询。

第二,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与充分保障食物供给共轭发展。一方面,推动农业政策从聚焦粮食生产向全面关注食物供给转变。在制定农业强国建设相关规划政策时,将多元化、高质量、数量充足的食物生产供给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基层政府除强调粮食外,也重视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供给,释放食物供给潜力。另一方面,扭转侧重强调粮食而忽视其他农产品生产供给的管理体制。将保障食物供给的综合能力,作为农业支持政策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方面,而不仅仅是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要发挥各个地区农作物的比较优势,让种植非粮农产品更具优势的地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改种其他可以作为食物的农产品。应当允许粮食生产任务指标在不同省份、不同地区进行交易,以此来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更高效地生产农产品和开发食物资源。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农产品冷库、冷链建设和供应链建设,以减少食物产后损耗,积极推动食品技术研发,通过减少农产品物流和存储中的损耗浪费、创新食物生产方式来增加国内食物资源的有效供给。

第三,将保障食物安全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要求,内外兼修提高食物供给能力。全球化时代,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无法支撑中国的农业强国建设。单靠国内的资源,难以充分保障食物供给安全。因此,要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多措并举提升国内的食物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着重培育以商品农产品生产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让其拥有更多土地使用权、为其提供农业收入保险等方式,增强其从事现代农业、高效生产各种农产品的能力;加大对各类食物类种质资源的研发和推广利用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提升国内的食物生产供给的种质资源和耕地资源支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形成更加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和更具活力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强农业全球合作,增加全球的食物生产供给能力。拓展与中亚、南亚等国家的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的农业互补性贸易合作,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策略,积极拓展食物进口来源国,降低农产品进口集中度;加快农产品和食物进口的分散化、多样化,将进口原料向进口成品、半成品转变,将原粮加工转移至具有比较优势的东道国,转移部分畜牧业产能至产粮国,扩大肉类、奶类等食物进口以代替粮食和饲料进口;与有关国家合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食物安全供给链,创新国际农业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从单纯的粮食等农产品和食物进口,向与国外生产者等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转变,发挥中国的农业科技优势,着力提高发展中国家食物自给和出口供应能力。此外,为了减轻食物供给压力,政府部门要大力引导城乡居民合理膳食、减少食物浪费,并适度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增加食物浪费的经济成本。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东岳论丛》编辑部主编、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
310212文章数 436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