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0
分享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进一步明确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民族报特邀4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访谈。

访谈嘉宾:


杭侃

杭侃  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


杨朝明

杨朝明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郑茜

郑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鄂崇荣

鄂崇荣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主持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您如何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鄂崇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古往今来,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滋养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炼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特性。中华文明蕴含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亲仁善邻、和而不同等精神气质、思想观念、理想情怀、价值导向和处世之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脉,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石。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认识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如同百川归海、汇聚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各族儿女要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精神动力。

郑茜: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一个人类历史的坐标系——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古老的文明,但却没有任何一个能像中华文明穿越漫长历史岁月而长存至今;世界上也有许多后来居上的现代文明,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像中华文明这样携带着古老的历史经验和厚重的文化遗产。

有这样一个对比观照,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事实上,它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代文明能够从五千多年的历史之中生长出来,既延续自身的古老基因,又接纳和融入新的基因;既汇通中外,又延贯古今。今天的中国,正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能量和独特资源,在新时代进一步彰显中国智慧。

杨朝明: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要正确认识古代文明的发展水平,理解中华先民的深邃智慧和文化创造,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创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这种创新,是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创新,同时也是借鉴包括历史的、世界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创新。唯其如此,中华文脉才能绵延繁盛,中华文明才能历久弥新。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鄂崇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以物质为基础,也需要用精神作支撑,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持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使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向发力、互促共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郑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理论上就是一个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文化遗产的共享与共建。

比如,在今天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很多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成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这些文化遗产一旦资源化,就成为经济要素,而作为经济要素,它们就是流动的、共享的、共建的。这是一个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杭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作为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大类,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精神和文化力量。

云冈石窟是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诞生的伟大艺术宝库,背后是一部厚重的中华文明演进史、民族融合发展史和劳动人民创造史。“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到云冈石窟考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总书记的指示,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的精神文化价值。

主持人:过去一年,您所在的单位或是团队在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有何具体举措?

郑茜: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过去一年,中国民族博物馆以树立和传播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统揽,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为目标,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展览展示和公共文化活动,进一步构筑“物”“史”互证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物像表征体系。

我们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的策划和项目研发,参与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工作。我们推出《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中文、中英双语、汉藏双语、汉彝双语等多语种版本,通过一百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我们还推动国家重点文化典籍工程《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取得重要进展,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杭侃:保护好、宣传好云冈石窟,不断增强各族游客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我们2023年以来主要做的工作。2023年,云冈石窟接待了超300万名游客。今年春节期间,参观人数超过23万,创历史新高。我们在保护好云冈石窟的同时,加大云冈石窟的宣传力度,除了“引进来”,还积极“走出去”。我们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举办多场展览,配合展览还举办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鄂崇荣: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2023年,我们重点着眼于深入挖掘新时代黄河源头的青海故事,开展了相关调研和梳理工作,先后完成了《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赓续中华文脉 促进和美共荣——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讲好青海故事》《昆仑文化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海经验》等课题和文章,力求整合各类资源和研究力量,提炼、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等表达体系,展示好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主持人:共有精神家园构筑必须久久为功。作为代表委员,您在这方面有何建议?

杭侃:我认为要更好发挥科技的力量,以科技赋能文化保护传承。今年,我们除了继续举办“走出去”相关展览,还将和中国科技馆联合举办石窟科技展,共同探讨在保护工作中加大科技力度,在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文化遗产代际之间的传承。我们还将推动云冈艺术进校园,在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举办云冈艺术的主题展览。同时,我们也会推动云冈文化走向海外,促进文化交流。

杨朝明:中华文化丰富多样、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可考虑在学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更加精准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教学与学校教育有机融通,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坚持系统完整、持续深入、回归经典、弘扬精华、知行合一、学思并重原则,以文化经典、思想精粹、精神内涵、传统美德、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郑茜:新时代新征程,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应当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历史逻辑的阐释和支撑。要努力解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因,深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依靠各种历史见证物和文献古籍资料,系统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成因,还原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注重从文博资源中系统挖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标识,依托文博资源发现和揭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贡献。

鄂崇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整体推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要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牢记心中、扛在肩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民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华儿女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6541文章数 24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