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济南战役,王耀武兵败后逃跑,只因一张草纸暴露身份

分享至

1948年济南战役,王耀武兵败被俘,新中国成立后,就被送到了功德林继续学习。

在那里,他见到了不少老熟人,几个人凑一起,讲起自己当年被俘一事。

王将军被俘,实际是因为如厕用的草纸,说起这个面子上还是有些挂不住。

但正是那张草纸,才暴露了他与普通群众之间的区别。

此外,他还感叹,在解放战争中,他最为欣赏的对手是粟裕将军。



曾经为了对付将军,他还专门研究,写了一大堆研究资料,同样,粟裕将军也对他多加赞赏。

将军曾评价:“他是蒋军中指挥较有才干者。”在国军中获将军如此评价的,仅有薛岳、王耀武二人。

而这两人,在战场上曾进行过3次精彩的对决,那么,这3次较量的详情究竟如何呢?

这就要回到1934年的谭家桥战役中去了。



首次交手

谭家桥战役,是粟裕将军一生中难以忘怀的一场败仗。

在将军身后,他曾留下遗嘱,嘱托家人将骨灰分别撒在孟良崮、谭家桥两地。

那么当年的战况究竟如何?

1934年7月初,面对穷追不舍的百万蒋军,中央与军委决定,将红7军团作为主力,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



组建这支队伍,最直接的是威胁国民党的统治腹地,吸引“围剿”苏区的敌人,更深层的原因是为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

1934年10月下旬,他们顺利进入闽浙赣苏区下的重溪,与当地的红10军成功会师。

随后,中央下达命令,让先遣队与红10军,还有地方武装合编,成为红军第10军团。

那个时候,粟将军就被调任到了军区当参谋长,同时也是10军团的参谋长。

12月中,军团与敌方3个团兵力交火,乌泥关至谭家桥公路两侧,与队伍有益,是有利地形,

他们决定打一场伏击战,争取歼灭敌人大部,根据军团长的命令,将军迅速做出了详细部署。

1934年12月23日晚上,按照计划,红军在谭家桥公路附近埋伏,而他们要袭击的对象是王耀武,这正是两人第一次交手。



王带领的是补充第一旅前卫团,他小心谨慎,时刻注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

说起来,这个补充第一旅,虽然是“补充”,但实际上有3个完备的整编团。

他们装备好,军事素质高,军官也大多是从军校毕业,士兵大多为北方人,战斗实力不容小觑。

第二天上午10点,国军搜寻到了寻淮州的阵地,而红军也立刻下达攻击的命令。

那个时候,一般红军发出指令进攻时,蒋军一看见红军冲锋陷阵,第一反应大多数时候,就是逃。

但王将军不同,他手下的部队只是快速撤回,没有溃散,打起了迂回战术,并非逐步占领了高地。

与此同时,红军内部有两个师没法配合,他正是通过这个情况,突破了两师结合部,将红军各部逐个击溃。



红20师的战士们,在正面战地上苦苦维持,他们十分英勇,牺牲巨大。

然而敌方知晓这个师新士兵多,不熟悉正规作战,而实力较强的19师被困在悬崖峭壁,难以展开行动,致使无法支援20师。

因此,红军失去了阵地,要想挽回局面只能硬扛,尽全力拿回制高点。

后来,为夺回制高点,战士们向敌军发起4次冲锋,与敌人短兵相接,当场击毙敌100多人,缴获40多件武器。

战争持续了8个小时,先遣队损失惨重,其中领导干部牺牲尤多。

其中87团长黄英特当场牺牲,军团政委、政治部主任,还有参谋长粟将军,在指挥部队反击时受伤,单是将军自己,手上就曾中了一弹。

而19师师长,寻淮州在夺取制高点时,腹部受重伤,坚持转移到泾县茂林后就义,年仅22岁。



此战下来,双方伤亡达300多人,打得筋疲力尽,敌方难以再攻,而后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从实际情况上来讲,虽然任何一方都未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但红军方面损失了不少重要将领。

谭家桥失利,使得方志敏部处境更加艰难,1935年1月方部退回赣东北,而后在怀玉山被围,几近全军覆没。

1935年1月29日,因叛徒出卖,方志明被捕,其间他拒不屈服国民党,遭受了酷刑,这年8月9日,他在南昌就义。

整个方志敏部,只有粟裕将军带着剩下的部队突围,后展开了游击战争。

这一段时间的斗争,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以致40多年后,他全面而详细地反思了谭家桥之战。



这一战,也是王、粟二人第一次交手,虽然由于红军内部的原因,将军尚为参谋长,无法左右局面。

但王将军注意到了粟裕将军,敏锐察觉到了其出色的军事谋略。

自那以后,他开始研究将军,竟写下了一摞关于对手的研究资料,而那以后,两人正式成为对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