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崔思朋: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讲好内蒙古“黄河故事”|黄河岸边繁花开

0
分享至



黄河岸边繁花开,瓣瓣同心处处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战略图景正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顶端新闻联合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四川、青海、甘肃9省(区)10余名智库专家、学者,推出沿黄九省(区)智库专家V观两会之“黄河岸边繁花开”系列理论文章,共同奏响黄河岸边区域协调发展“好声音”。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内蒙古大学特聘研究员

崔思朋

河流是人类及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主要发生区域,如我们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发端于大河流域。就中国而言,地域辽阔,江河众多,人们借以通行舟楫、发展水利、灌溉农田,并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在中国的众多江河之中,无论是对于中国历史还是自然环境而言,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长江与黄河。尤其是黄河,不仅滋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更是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历来受到普遍关注。

中国早期文献中称黄河为“河”,班固在《汉书》中最早使用“黄河”之名。在中国人的视野中,黄河不仅仅是一条大河,还是国家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及中华民族的“摇篮”等,这些称谓都体现出黄河之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孕育出了中国的早期人类文明,在黄河两岸肥沃的黄土冲积平原上也出现了最初的原始农业。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加之肥沃且疏松易耕的黄土冲积层,故而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社会开始,这里就出现了发达的原始农业。提及黄河流域的人类文明,流传甚广的“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三千年历史看河南”“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等说法,都表明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化的荟萃之地。

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就黄河与中国文明起源也说道:“最早的中国,并不和现在中国一般,那时的活动范围,只限在黄河流域较小的地区。古史传说之神农氏,大概只在今河南省西部,黄帝则像在今河南省东部,活动范围都不大。唐尧、虞舜在今山西省南部。夏、商、周三代的活动中心,也仅在今天河南、山东和陕西省东部,山西省南部,及河北省的一部分。"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考古发掘材料的逐渐丰富,逐渐证实了黄河流经的内蒙古等中上游地区也同样存在辉煌灿烂的早期人类文明,对中华文明起源及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地理方位上看,黄河流出青铜峡以后,地势豁然开朗,进入坦荡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这一流域的河道平缓,流速较小,流量稳定。它西面的贺兰山阻挡着沙漠的侵袭,北面的阴山屏障着西伯利亚的寒风,塑造了这一区域相对优渥的自然环境。

以今日之行政区划来看,黄河流经内蒙古的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七个盟市,流域总长度约840多公里(是黄河流经长度排名第二的省/区),内蒙古沿黄河流域在考古学上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单元,被称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也被称为“泛河套文化”分布区。

“九曲黄河十八弯”是对黄河流域整体特征的基本概括,在黄河上中游处形成了最大的弯道——黄河“几字弯”,也即通常所说的河套地区,河套是“天下黄河十八湾”中最大湾经过的地区,在此区域内形成的地域和流域文化,统称为“河套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意义重大。

早期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存在一个较大的认知上的误区,那就是站在传统中华大一统的立场忽视了边缘地带的重要性,苏秉琦将中华文明起源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两个怪圈”,其中之一是“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并指出:“在中华大一统方面,我们习惯于把汉族史看成是正史,其他的就列于正史之外。于是,本来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夏、商、周、秦、汉便被串在一起,像串糖葫芦一样,一根棍串下来,成为一脉相承的改朝换代,少数民族及与境外接壤的周边地区的历史则被几笔带过。(《中华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2页)”但是随着考古发掘材料的日渐丰富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已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

此处所说的“边缘”的直观解释便是边疆地区同样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陈胜前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光明日报》2023年3月22日)中指出:“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区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其中可能存在多样的模式。边缘发展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北方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性受到普遍关注,“从1982年至1986年的短短五年里,连续在北方几省召开一系列有关北方地区考古的学术研讨会,其中在1983年朝阳会和1984年呼和浩特会上,都提出了‘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这个专门课题,明确了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和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与河曲地带也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35页)。

就内蒙古黄河流域来说,这里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从时间跨度来说,目前已发掘的人类及人类文明历史从旧石器时代的大窑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海生不浪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石城遗址,再到青铜器时代的朱开沟遗址,跨越了数十万年,呈现出完整且没有中断过的连续发展脉络。尤其是目前已知北部边疆最早的人类遗址“大窑遗址”、证实中国现代人本土起源的“萨拉乌苏遗址”、展现中西方人类文明交流活动的“水洞沟遗址”及“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都是位于内蒙古黄河流域。秦汉以来,在这里形成的人类文明历史更加丰富,如西汉时期这里开始修筑大量的灌溉渠道,推动了农业发展,成为黄河中上游开发最早的农业区域之一。

自此时期开始,代表着农业经济的黄河、代表着游牧经济的草原与两种不同经济类型之间的长城,一同构成了内蒙古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

此后经历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长期碰撞与交融,农业与畜牧业几经衰落变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牧过渡地带文化,也即“农牧交错带”。

此外,内蒙古黄河流域也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如早期沟通新疆与欧亚草原的玉石之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较早关注到这条线路。据中外学者考证,希罗多德笔下的这条联通欧亚的草原通道,西从多瑙河,东到巴尔喀什湖,中间经过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或乌拉尔山,再往东与蒙古草原相通。以后形成的通往俄蒙、欧洲、非洲及中亚的丝绸之路及清代的万里茶道,都在这一区域留下了深刻痕迹。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滋润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说道:“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同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内蒙古黄河流域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丰富且独具特色,因而充分挖掘并实现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内蒙古的“黄河故事”,不仅能够充分展示内蒙古黄河流域异彩纷呈的人类文明,对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家名片

崔思朋|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01

02

03



来源 :顶端新闻

编辑 :高嫚聆 赵亚静

责编 :焦键 郭雅青

校审 :莫伶 刘雪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网易官方平台
2749文章数 100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