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一家人的命运

分享至

一、吴晗夫妇一女一儿,皆为抱养,疼爱有加,吴晗为爱子小双正式起名吴彰,以纪念他死于北伐的生死之交吴彰

舅父吴晗年轻时,毅然与身体状况不佳的袁震结为夫妻。以后两人相濡以沫地生活。舅妈不能生育,膝下无子,缺少家庭欢乐。1956年,康克清主动帮助他们从孤儿院里领养了一个女孩,就是我的表妹小彦。小彦给家庭带来无比的欢乐,使小院充满生机。

小彦4岁时的一天,吴晗的秘书郭新华抱来一个几个月的男婴,舅妈不知所措。舅父满面笑容地注视着小家伙,对郭新华说:既然抱来了,那就留下吧。从此,小彦有了弟弟“小双”(小双是上幼儿园前的名子)。

添丁进口使舅父家热闹起来。舅父请了一位保姆康大娘。我那时住在西厢房的小间屋里,目睹了舅父哄孩子时的愉悦笑脸。舅父给孩子起名吴彰。听母亲讲,舅父就读之江大学预科时,有一位好友叫吴彰,他们都来自浙江义乌。两人一起读书习文,评论家乡和国家大事,结为生死之交。后吴彰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壮烈牺牲,舅父异常悲痛。为这个男孩取名吴彰,包含着对好友的无尽思念。

舅妈身体不好,常呆在家里,教两个孩子读书写字画画,背诵古诗。舅父工作很忙,但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带两个孩子出去玩。我看到过小彦把爸爸当成马儿骑在他的背上,小双在前面牵“马”摔倒在地的欢乐场面。

几年后,中国也从大饥荒中熬了过来,人们看见了一线阳光。但是好景不长,一场史无前例的劫难席卷全国,首当其冲的就是舅父吴晗。

二、文革开始,吴晗是最早被揪出来的“三反分子”,夫人和孩子是最早的“反动分子”,举家蒙难

1965年11月,吴晗创作的京剧 《海瑞罢官》被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运动很快由思想批判演变为肉体折磨。舅父经常被抓走游斗,回来时遍体鳞伤。在1966年5月的一天,老师布置学生写批判吴晗的稿子,特别点名一定要小双写。他那幼小稚嫩的心里塞满了疑团:爸爸怎么会是坏蛋呢?小彦那时就读小学五年级,从学校回来,一看到爸爸妈妈就委屈得不停地流泪。吴晗就把孩子搂到怀里轻轻地说:“彦,爸爸知道你委屈,爸对不起你。”姐弟两人从学校领回这样的特殊作业,常常由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