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苍生大医》:李桓英与中国麻风病防治

0
分享至

2022年6月,百岁老人李桓英在医院与本书作者李琭璐合影。

麻风病与梅毒、结核并称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仍有52万同胞遭受着麻风病的折磨。1958年,37岁的李桓英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只身返回祖国。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她和同事们奔波在祖国的偏远山区,把一个个麻风患者“从‘鬼’变回了人”。

2023年底,由作家李琭璐撰写的纪实文学作品《苍生大医》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文笔,书写了大爱医者李桓英的百年传奇人生。

2021年初秋,时任农民日报记者的李琭璐接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的电话,询问她是否对写“时代楷模”李桓英的故事感兴趣。由于此前在工作中对医疗行业有较深了解,并对李桓英教授的事迹早有耳闻,李琭璐爽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然而,写作之路殊为不易。为了尽可能地还原李桓英的人生历程和生平细节,李琭璐对李桓英的亲人和朋友圈展开了“地毯式搜索”,前后采访四五十人,包括李桓英的同事、邻居、亲属、学生以及在云、贵、川、鲁几个地方麻防战线的亲密战友……李琭璐甚至挖掘出李桓英教授在云南做麻风现场防治工作时的专车司机尹师傅。她告诉南都记者:“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但尹师傅脑海中的李教授是那么生动,她是怎么说话的,她在车上是怎么打盹儿的,她是如何批评当地官员的,她又是如何给尹师傅带礼物的。这些源源不断的细节,在我们的深聊中不断浮现出来,令我惊喜万分。”

此时李桓英教授已年逾百岁,她的身体条件无法接受高强度的采访。好在中国科协多年前曾对李教授做过一次系统的资料采集,为李琭璐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除了采访之外,本书涉及的诸多历史背景和中国麻风病防治专业知识也让李琭璐花了不少案头功夫。

2022年夏天,李琭璐才首次在北京友谊医院见到了《苍生大医》的传主、百岁老人李桓英教授。与旁人回忆中那位果敢飒爽、雷厉风行,有时候甚至凶巴巴的女学者不同,李琭璐眼里的李桓英鹤发童颜,爱吃猪蹄和大鸡腿儿,高兴起来咯咯笑,像自家长辈一样可爱可亲。

2022年11月26日,北京友谊医院发布讣闻,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于11月25日在京逝世,享年101岁。时隔一年,为李桓英树碑立传的这本沉甸甸的《苍生大医》正式与读者见面。李桓英生前救助过无数在绝望中挣扎的麻风病患者,她不仅给病人带来了治病的良方,也给他们带来了尊重与希望。她是首个敢于触碰麻风病人溃烂的脚的医者,也是首个提出消灭疾病的同时要保证病人福利的医者。她消除了社会上根深蒂固的对麻风病的恐惧和歧视,让患者得以回归正常生活。“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南醒麻风村的患者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大夫,比我爹娘还要亲。”

正如李琭璐所写的那样:“爱人者人恒爱之。苍生大医李桓英,也受到无数病人的爱戴与怀念。”

在采访中打捞她的人生细节

南都:在写《苍生大医》期间,你与李桓英先生做过哪些交流?她本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李琭璐:因为在写作期间,李桓英教授已经是百岁老人,虽然精神还不错,但是因为身体原因,无论是当面交流还是其他方式,都是受到限制的。同时又赶上疫情,最终允许我戴着N95口罩和李桓英教授第一次见面。

那是2022年夏天,李教授的皮肤白里透红,一点儿都不像百岁老人,眼神很亮,目光如炬,和你说话时眼睛弯弯的,笑起来也很慈祥。之前已经采访过和李教授打交道共事的一批人,再见到她有点感觉不一样,甚至有点反差。熟人眼里她很严厉,有时是急脾气,但我面前的她和家里慈祥的长辈没有差别。

南都:《苍生大医》非常详尽生动地书写了李桓英的百年人生,为了获得具体的传记素材,查阅了哪些文献材料?采访了哪些相关人士?

李琭璐:相关材料涉及较多,有涉及李桓英祖父和父亲的资料,她的祖父李庆芳是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写有不少政论文章和诗文。不少诗写到了李桓英小时候的场景。李庆芳还在民国政府中担任过较高的文职。李庆芳参与起草过民国的宪法,主编过报纸,他主编的报纸上发表过李桓英小时候写的作文和照片。李桓英的父亲李法端是较早去欧洲留学的中国人,写过一本《欧行杂录》,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他前往德国留学的经历。这些一手资料,可以勾勒出李桓英的家庭情况和童年时的一些情景。此外,中国科协多年前曾对李教授做过一次系统的资料采集,采访了不少相关的人,有些人在我进行采访时已经离世。中国麻风防治协会潘春枝会长、李桓英教授的亲属佟颖华、同事袁联潮等人也提供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采访的人有四五十位,从李桓英教授当年一起在中央皮研所时的同事,到她的老邻居,她在云、贵、川、鲁这几个地方麻防战线的亲密战友,再回到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麻风室的同事们,这些人认识李教授的时间不等,但也都超过十年了。

南都:李教授在云南做现场防治时的司机尹师傅等等,这些采访对象是如何被你“搜索”出来的?

李琭璐:在采访前,我和李桓英教授的亲密助手袁联潮老师沟通多次。李教授在云南做麻风现场防治工作时间最久,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找到了司机尹师傅。当时李教授从世卫组织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争取到了15辆丰田面包车(巡洋舰),以便基层麻防人员下乡做现场防治工作。我就紧接着问了袁老师,我说李教授后来也是坐着面包车去麻风寨看病人吗?是谁开车带着她去?这样一下就锁定了尹师傅。感谢他提供了太多李教授的工作细节。

祖父的教育理念影响她一生

南都:本书第二章“无问东西求学路”非常生动好看,鲜活地刻画出了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女学生的形象。这部分内容是来自对传主本人的采访还是来自知情者的叙述?

李琭璐:这段一方面来自传主本人的回忆,一方面来自相关知情人的叙述和相关历史资料。此前中国科协主导下对老科学家进行过资料采集,其中就有李桓英教授。当时她的思维还很清晰,对以前的事情记得都很详细。她的口述资料是写作最基本的依据。

这一章不仅写了她的求学路,实际上是从她的诞生开始写起。还涉及了她祖父和父亲的历史。她的家族史与中国近现代史是紧密结合的。在写作中,我不仅要写她的家族史,还要把她的家族置身于近现代史下来写,李桓英的祖父李庆芳与中国共产党一些领导人,以及孙中山、阎锡山这些近代史上的名人,都有过接触或交往。李庆芳为了民族气节英勇赴死,当时就受到我党高度评价。这也是李桓英一身正气的重要来源之一。原始资料有时是一鳞半爪。我要把这些整合起来,把历史事件穿插其中,力图让李桓英的个人历史更有纵深感和可读性。

南都:这本书里特别写到了李桓英的祖父李庆芳的故事,你认为祖父对李桓英的人生产生了哪些影响?

李琭璐:她的祖父李庆芳在民国就是一位很有社会地位的人。为她提供了较好的成长环境,让她能开拓眼界,见识了不少大场面。同时李庆芳是一位富有仁爱之心的人,办了很多学校,收养了一些孤儿,这让李桓英也成了一个很有格局的人,从来不是为了一己的利益去思考和奋斗。李庆芳鼓励她学德语,并引导她在日后走上了医学的道路。李庆芳对这个孙女并没有重男轻女,而是认为她是一个读书种子,非常着意培养她。李桓英对自己的人生不设限,这些也与她的祖父的教育理念有关。

一位充满现代精神的独立女性

南都:李桓英在医学校的老师曾对她讲,不要做“一人医”,要做“万人医”,你认为李桓英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李琭璐:做万人医,而不是一人医,即用一种方法,推广开来,可以救治无数人,而不是具体地救一个人。李教授一直志存高远,她以广博的知识,将医学基础研究工作延伸开来,既顺应了临床医学,又有公共卫生整体防治的思路。最终她实现了做万人医的理想。

李桓英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即在世卫组织开展印尼雅司病防治工作开始,接着到缅甸从事性病防治工作,后来她毅然回到祖国,首先从苏北地区治头癣开始,后来就正式开始走上防治麻风的征程,云南、贵州、四川、山东等地的麻风防治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开展得有声有色。

南都:作为一个为了科学奉献一生的爱国学者,一个一生都在“搞事业”的女性,你觉得李桓英的人生对当代女性有哪些启示?

李琭璐:李桓英的一生,不仅是不断克服困难改变自己的一生,更是不断克服困难,改变无数麻风病患者的一生。李桓英虽然生于一百多年前,但她是一位充满现代精神的真正的独立女性。我觉得,她对当代女性可能有这样一些启示。

李桓英一生矢志爱国。无论是什么情况,她都坚定地与祖国和人民站在一起。有这样两个关键时刻,她做出了两个关键选择。一个是她已经在世卫组织干得很好,既有高职位,又有高薪酬,在这个时候,她看到钱学森等人回国的新闻,深受触动,毅然选择回到祖国,而不是和自己的家人留在美国,过一个看上去更加安逸的人生。一个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她的父母到香港来劝她去美国。她说,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在自己的祖国工作,比在美国工作更舒畅。

让她为世人所了解的防治麻风工作,其实是她即将退休时才开始从事的。她毅然选择到云南等地的深山老林中,去为那些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风病人寻找治疗方法。李桓英人生从不设限。她从来没有因为女性身份而给自己设限,告诉自己这件事只能男性做,女性不能做。她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这样的,而是不断挑战新的目标,设置更难抵达的目的地。在现代社会,女性在谋划自己的人生和职业时,不妨参考李桓英,不要给自己设置过多的限制。勇于改变,敢于追求自己想过的人生。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
489620文章数 356926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