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很喜欢那个可爱的小侄儿,经常给他买各种玩具,
每到换季还会给他买衣服,侄儿每次看到我也是喜笑颜开。
后来,因为父母养老问题,我和嫂子产生了争执,
我认为两家要各承担一半的费用,本来我哥也是是同意的,
结果嫂子认为我家庭条件更好,应该承担更多,于是两个家庭陷入争执。
但是,我对我小侄儿的态度从未改变,直到某一刻我发现,他不再对我微笑了。
当时我特意准备了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想要给他一个惊喜。
然而,当我把礼物递到他手中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声“谢谢”,眼神中没有我曾经熟悉的光芒。
那一刻,我感到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
随后的日子里,侄儿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冷淡。他开始回避与我单独相处的机会,
甚至在家庭聚会上,也总是敷衍地与我交谈几句便急忙离开。
我尝试着接近他,试图找回那个曾经无话不谈的他,但每次尝试似乎都以失败告终。
有一次,我试图邀请他一起去看一场电影,希望能像过去那样共享一段轻松愉快的时光。
然而,他只是冷淡地回应说他已经有了其他计划。电话那头的沉默,像是一堵看不见的墙,将我们隔离。
我也知道都是什么原因,只是没想到这一刻来得这么早,这么无情。”
这来自于一位读者的投稿。
我试图安慰对方:
在中国文化中,传统习俗深深根植于我们心中,
特别是在家庭关系方面,家庭成员之间,如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等,通常关系密切。
我们经常会对家庭成员的后代也投以极大的关注和爱护,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忽略一个问题:
界限感。
人际关系发展的分层模型
马克·L·纳普(Mark L. Knapp)在《谎言与欺骗》中首先提出的人际关系发展的分层模型,在他看来,
人际关系的发展会经历某些固定的阶段,并最终形成稳定层。
具体而言,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最内层是亲密层,包括家人和亲人,这些人是我们生活的核心和归属。
其次是生活层,涵盖了我们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人,如同事、熟悉的邻居和玩伴。
再往外是人脉层,代表了我们的社会关系网,尽管这层关系不那么亲密,但其中可能有能助我们一臂之力的贵人。
最外层是社交层,这一层的联系可能仅限于电话或微信,偶尔的朋友圈点赞也算是一种联系。
不同层次之间界限是分明的,并不存在任何的交叉,
通俗地说,我们对亲密层投入最多的资源理所当然的,
然后依次是生活层、人脉层、社交层,
我们投入的时间、精力、资源也应该越来越少。
从人际关系发展的分层模型来看,
我们对待兄弟姐妹的孩子不应过于亲近,不宜过度投入,应该避免混淆了家庭关系的界限。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子女,这不仅是作为父母的责任,
也是为了避免忽视导致的关系不平衡和子女的情感伤害。
我们要认识到,对别人孩子的好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往往不深不实,可能会导致不信任或焦虑。
有类似观点的文章,大家的反馈都非常激烈,纷纷开始诉说苦水。
很多时候,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你的好,带有一定的“企图”,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情感方面,
一旦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并没有给予你回馈,那么你将会严重受挫。
又有人会说了,我是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
然而当我们的无私换来的是无情、冷漠,同样是一种创伤,甚至更严重。
维持每一层关系的平衡
和兄弟姐妹后代的关系变得疏远,其实这是一种趋势,
随着兄弟姐妹孩子的长大,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会减少,
你的侄儿、侄女也会有自己新的生活,
当生活的交集小了,联系自然也少了。
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兄弟姐妹家的孩子的过度关爱可能只是在维持一种表面上的亲密感,这种情感联系很浅。
人们在这样的关系中可能会感到不信任、焦虑,或者缺乏安全感。
因此,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需要谨慎权衡。
对于兄弟姐妹的后代,我们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更重要的是,不要本末倒置。
应该将心力用在自己的孩子上,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维持家庭和谐和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
在处理家庭关系时,维持每一层关系的平衡至关重要。
从亲密的家庭成员到社会和人脉关系,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应该珍惜和培养与亲人之间的深厚关系,同时也要合理地扩展我们的社交圈,
确保在不同的关系层次中都能找到支持和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