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咱们的队伍吗?(143)
主 编:崔晓汉
总撰稿:徐焰
顾 问:毛新宇
1952年10月至11月间,“联合国军”先后投入三个师的兵力,向志愿军在上甘岭的两个连防御阵地发起连续进攻,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敌军投入这样多的兵力并拥有绝对优势的火力,却攻不下这不大的两个山头呢?
敌军突然进攻上甘岭,双方重兵在狭小地段反复争夺
1952年9月起,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发起了秋季战术反击。“联合国军”为夺回主动权,其总司令克拉克决定发起“金化攻势”(又称“摊牌行动”),其攻击目标是五圣山前志愿军两个连据守的两个高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由于高地下有一个小村庄叫上甘岭,志愿军抗击敌进攻的这次战役就被称为上甘岭战役。
志愿军虽然早就准备应付敌人的进攻,对其攻击目标却未能准确判定。当时战线上的平康地区地势平坦,不便于修筑坑道而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因而是中朝军队防御体系中的薄弱点。志愿军预计敌人可能进攻平康,在那里进行了重点守卫,然而美军却选择了地势较为险峻的上甘岭作为主攻目标。
10月14日,美军突然以空前猛烈的火力发起进攻,当即占领了上甘岭两个高地的表面阵地。志愿军守备部队退入坑道后,仍顽强拒守并在夜间展开反击。志愿军首长于次日也判定了敌人的主攻方向,并以第15军预备队和炮兵第2、第7师各一部投入战斗。从10月14日至11月25日,双方在上甘岭地区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展开了43个昼夜的攻防争夺战,在朝鲜战争史上写下重要一章。
为争夺两个制高点,“联合国军”投入了美军步7师和第187空降团,以及南朝鲜(韩国)军的第2、第9师,还有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共6万余人。参战的坦克约170辆,105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约300门,出动飞机3000 架次以上。在43天作战中共发射炮弹约190万发,投掷航弹5000枚。为攻取两个连的防御阵地集中这样密集的火力,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罕见的。志愿军在作战中共投入了第15军、第12军的四个师以及炮兵第2、第7师等部共4万余人。同时使用了75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不含迫击炮)共114门,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在单位火力密度上也创造了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的最高记录。
以“添油”式的方法逐次投入力量,两个山头上双方形成“拉锯”
上甘岭作战是由连营规模的阵地争夺战斗逐步发展到战役规模的。因战场狭窄,双方都只能以“添油”式的方法逐次投入兵力。作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0月14日至10月20日,志愿军第15军先后投入21个连队同敌人反复争夺表面阵地。
第二阶段从10月21日至10月29日,志愿军第15军的前沿部队在敌人占领表面阵地的情况下,退守坑道,双方以坑道口为斗争焦点。
第三阶段从10月30日至11月25日,志愿军第12军集中力量反击,夺回表面阵地,并一再打退敌人反扑。最后,敌方夺取上甘岭的计划被粉碎,整个攻势只占领了志愿军两个班的前沿阵地。
据中方统计,战役期间杀伤敌人2.5万人,志愿军伤亡1.15万人。上甘岭作战因其火力和兵力的密集程度,被美联社的报道称为“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这次防御作战的成功,表明了在敌人集中其强大火力和众多兵力攻击一点的情况下,志愿军仍能守住现有阵地。同一年前的秋季还需进行带有一定运动性的机动防御相比,志愿军已发展到完全可以进行“寸土必争”的固守防御。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获得成功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作战指导正确,步炮协同密切,后勤供应有了充分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前线指战员的无比英勇。当时志愿军虽然有坑道工事,炮火也有所加强,在火力上和技术上仍不能与美军相比。因战场狭窄也无法有效发挥数量上的优势,对敌的主要优势还在于战术灵活和指战员不畏牺牲的精神。
英雄主义成典范,上甘岭精神传中华
上甘岭战役开始后,前线部队开展了“一人舍命,十人难挡”的硬骨头活动。战役中,第15军有十六个连队的人员在表面阵地失守后退入一个坑道,敌人终日向坑道口射击爆破、放毒、投硫磺弹,洞内空气恶浊,缺粮、缺弹,尤其是几天喝不上水。洞内人员在建制已被打乱,伤员又占多数的情况下,组织了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团结奋斗,终于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最后配合增援部队夺回表面阵地。
在上甘岭战役中,出现了舍身堵枪眼的特级英雄黄继光,一级英雄孙占元、邱少云、伍先华、胡修道。“上甘岭”一词,在50年代的中国已成为英勇顽强精神的代名词。这一战役的事实证明,在现代化战争中,作战人员的勇敢和献身精神仍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上甘岭战役除了显示出坑道工事的优越性以外,也证明了以坑道工事保存力量同以野战工事打击敌人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威力。表面阵地的野战工事被摧毁后应该尽快抢修,丢失后也必须尽快夺回,否则退守坑道的部队势难持久。志愿军在反复争夺中还总结出一条经验,即在以消耗敌人为目的的拉锯争夺战中,以在我方阵地上争夺比较有利,因有坚固工事可以利用,敌人则暴露在地面,我方可以用相对少的伤亡换取敌人较大的损失。
上甘岭战役和秋季反击作战,为人民解放军的战役学和战术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证明了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纵深防御体系,是实施现代山地防御最有效的一种体系。志愿军依靠这种类似“原始洞穴”的坑道,就能够以劣势装备同拥有绝对优势装备的敌人在固定的阵地上进行长期的战略对峙。
上甘岭战役虽然未能改变双方在战场上的均势,却清楚地证明了中朝军队阵地的日益强固。美国军政首脑也就此认为凭现有兵力和手段,已不可能突破中朝军队的正面战线。美国国内和军内的厌战情绪日益滋长,也促使新上台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急于结束战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