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仅称帝83天,为何“袁大头”却发行7.5亿枚,还流通半世纪

分享至

说起袁世凯,大家都深恶痛绝。但他也并非一无是处,尽管称帝83天就被赶下台,却能造出7.5亿枚“袁大头”,并流通半个多世纪。

一个妄图复辟封建帝制的利己主义者,自然不会受到百姓爱戴。可印有袁世凯头像的“袁大头”,却在民国各种货币中脱颖而出,举国上下广为流通。

甚至到了1951年,沈阳铸币厂还特意打造了少量“袁大头”,来填补市场空缺。

对比起清政府的龙洋、国民政府的“金圆券”和“法币”,“袁大头”有何优势?老百姓为何只对“袁大头”情有独钟呢?

货币乱象,应运而生

“袁大头”发行之前,当时铸造和流通的货币种类极为复杂。中外货币种类多达数百种,且规格不一、价值不同,导致市场流通混乱,百姓根本不知道使用哪种货币。

在当时的国内金融市场,由于使用时间较长,清朝国币龙洋市场占有率较高。

清朝延续宋朝的历史传统,以银币为主币,包含了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大清银币。但宋朝确立的银钱并行制度,到了清末便难以为继。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为改变中西双方的贸易逆差,列强在向中国倾销商品的过程中,趁机发行大量外国货币,,导致龙洋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

在半个多世纪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尽管当时清朝皇帝也曾多次改革币制,以此融入世界市场,改变经济领域的乱象,但均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也提出了发行纸币、变金银为货币的主张。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钱币革命也在摇篮中夭折。

1912年2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但民国政府成立之初,严重的财政赤字就困扰着袁世凯。清政府留下的烂摊子实在太多,光是货币一项就让他头疼不已。

市面上的铜钱、官票,各个国家的货币应有尽有。对于袁世凯来说,如此局面既不利于国计民生,当然最重要的是不利于他个人搜刮敛财。

要想实现“皇帝梦”,手里没钱怎么能行。因此,袁世凯决定发行统一的国币,尽快填补政府的财政空缺。

为彰显自身担任总统合理合法,以及树立高大伟岸的形象,获全国民众支持,袁世凯便把自己的头像印在货币正面,让“窃国统治”变得名正言顺。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正式颁布《国币条例》,重新确立了银本位制,并对“袁大头”的成色、价值、流通范围都做了详细的界定。

为尽快占领市场,袁世凯将货币铸造发行权收归民国政府,此前各个管局铸造的货币可以与“袁大头”进行兑换,再由民国政府改铸。

按照当时的换算关系,“袁大头”与人民币一样采取十进制,区分为元角分。天津、南京、广东等造币厂陆续开始铸造,在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取代了清朝龙洋的地位。

虽然袁世凯在两个多月后就仓皇下台,但“袁大头”却并未停止发行流通。

在1915年2月至1916年的近两年时间内,仅是南京铸币厂就铸造了超过3.7亿元的“袁大头”。还有资料显示,截至1929年,一元“袁大头”便有7.5亿枚。

尽管“袁大头”的铸造量十分巨大,按照当时中国的人口数量,基本每人都可以领到2到3元,但如今“袁大头”的存世量却非常少。

解放战争时期,大量“袁大头”均已被回收融化。最晚一批的“袁大头”,虽然上面印着“中华民国三年”的铸造时间,但其实是有沈阳造币厂特意铸造。

彼时新中国刚成立,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取代“袁大头”的地位。云南、西藏等边陲地带,仍在使用信誉较高的“袁大头”。

为维系边陲地区政治与经济的稳定,中央才让沈阳造币厂特别发行了该版“袁大头”。而随着人民币体系建立,“袁大头”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中国人民银行收兑。

明明是袁世凯为满足一己私欲才制造发行的货币,上面还印着这位倒行逆施者的头像,为何老百姓只承认“袁大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