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手下一战士33岁升大军区副职,卷入漩涡撤职,待遇比老领导好

分享至

1962年底,四川安岳剧院,也就是县大礼堂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礼堂里座无虚席,原来,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战斗英雄事迹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安岳籍战斗英雄,被人们称为“活着的黄继光”陈代富登上主席台,向家乡父老以军礼致敬的时候,乡亲们热烈的掌声赛过了滚滚春雷。



陈代富作报告的安岳剧院

这场捍卫祖国尊严与神圣领土的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在瓦弄大捷扫除敌人占领的高地的障碍,把敌人全部消灭, 前进的道路打通了,为了大部队的前进荣立一等功,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誉为“活着的黄继光”,成为全国闻名的英雄人物。陈代富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在自己家乡的大路上,整个英雄的老家沸腾了,乡亲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喜迎英雄凯旋,真的是比过年还热闹。



父老乡亲们欢迎英雄的场景

陈代富,1942年3月出生于安岳的一个普通农家,他的家庭十分贫困,加上孩子多,现在又添新口,本是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根本就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不堪重负的父亲,只好忍痛离开家庭,从此杳无音信,母亲从此便带着他和四个哥哥姐姐四处要饭讨生活,生活过得异常艰辛。几年之后,母亲为了让孩子们能活下去,便把哥哥送人,两个姐姐则送走做了童养媳。这样总算能勉强糊口,便送他到学堂读了三年书,就回家务农,他成为了全家文化程度最高的人。



生活在艰苦条件的陈代富小时候身材十分瘦弱,但在弱不禁风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却是一颗勇敢细腻的心。直到家乡解放后,他家的生活才彻底变了样,刚步入青年时期,陈代富就长成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身体长得特别结实,就在他18岁那一年,由于表现非常积极,而且家世清白,光荣地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成为陆军第54军130师390团5连的一名战士。



解放前的穷人家庭

生活在贫苦农家子弟的陈代富,十分珍惜在部队锻炼学习的机会,自从入伍以来,每一天都对学习和工作保持着高度的热情,苦练军事技能,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全付身心投入到训练中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团队中成长很快,尤其是他乐于助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当年,国家虽然正是处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他积极乐观充满阳光的青年,在战友们的心目中占有很重的位置和份量。



俗话说,出门要好伴,居家要好邻。就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正在经受着重大考验的关键时期,一些如虎狼蛇蝎般的恶邻,认为软肉可欺的时机到了,便开始觊觎我们的国土,地处西南边陲的印度,就妄图把非法麦克马洪线变为合法,在中印边境进行猖狂的武装挑衅,袭我哨所,杀我军民,占我领土。



印度人的阵地

一时间,中印边境乌云密布,狼烟滚滚。一开始,我国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反复发表声明,提出严重抗议,希望能缓和局势,无奈印度统治者以为你是怕他了,就更加猖獗的挑衅,触犯了我们忍耐的底线,最后被迫展开自卫反击作战。



上级命令时年49岁的54军军长丁盛“挂帅出征”,任命他为中印边境东线总指挥,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全权负责东线对印反击作战的指挥,并用丁盛名字命名东线指挥部:“丁盛指挥部”,简称“丁指”,目的是要教训一下这帮虎视眈眈的侵略者。



丁盛是江西于都人,17岁跟随同乡一起参加红军,因为性格机灵被选为了团部的“通信员”,负责跟在团长身边打旗语,帮助指挥部队,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次反“围剿”作战、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由基层指挥员一步步做到高级将领,其中打得最出彩的是解放战争时的“衡宝战役”,他勇猛顽强,睿智冷静,直捣白崇禧部队中心,腰斩钢七军。成为后来树立必胜信心的一面旗帜。



这次丁盛接到出征的命令后,立即组织队伍积极备战,本来这支在当地搞建设和从事农业生产的队伍,很快放下手中的生产工具,拿起战斗武器,边集结、边组织、边动员、边开进,利用一切空隙,开展战前练兵,搞演习,在丁盛亲自率领下,先火车、后汽车、再骑马、后步行,奔赴雪域高原。



高原不像平原地区,刺骨的寒风在山谷中肆虐着,呼啸着,呼呼的声音,听的人后背发凉。而且交通不便,根本不能通汽车,更别说火车了,这支部队既要当运输队,规定每个战士负重60至70斤,然后当战斗队,有时越过的地方一条仅能容纳一二人通过的羊肠小道盘踞在悬崖峭壁上,概括起来这里的地形就是12个字,即:山高、谷深、坡陡、林密、路险、水急,其困难和艰苦程度是超出想象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