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75年,赋闲7年的何长工致信毛主席要官做,朱老总:我来转交!

0
分享至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一位名为何长工的老人向党组织递交了一封请愿书信。在这封书信中,这位75岁的老人向组织请求给自己一个工作的机会。原来,自1968年开始,曾经担任国家地质部党组书记的他便在家赋闲,已经足足七年没有工作。

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他还是希望继续为祖国做事。于是他便修书一封,希望递交给毛主席。但彼时的主席身体条件已经非常糟糕,这封信件最终呈送到了朱总司令的手中。



事后不久,何长工便再次得到启用,被任命为中国军政大学的副校长职务,为革命继续培养人才。

何长工到底有何资历,敢于向主席致信要官?如此资历的他在又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革命“老黄牛”何长工的故事。



讨官信件

1975年,地质学院的员工住房内,一位75岁的老干部正坐在自己的书桌面前。桌上放着的是他亲笔写下的一封“请愿书”。这位75岁的老人,曾经担任地质学院的党组书记,负责领导地质学院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泰斗李四光,便是这位老人的工作搭档。在建国初期的那段时间里,二人一起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2年,新中国组建地质部,负责为国家勘探重要矿产等重要工作。在党中央的指示下,地质学家李四光成为了地质部部长,担负起了这一重大责任。但因为李四光本人需要参与大量的地质研究,无法完成地质部相关的行政工作。于是何长工便被党中央派驻到了地质部,辅助李四光展开工作。



李四光

因为过去中国政府的极度不重视,新中国的地质研究基础薄弱,人才稀缺。为了解决这个重大问题,作为副部长的他主动向党组织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建设出两所地质类专业高校,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提供专项人才。

在获得组织审批之后,他又亲自与教育部门和学校选址当地的政府部门积极沟通,最终争取到了极大的帮助,建设出了北京地质学院以及长春地质学院。虽然在成为地质部副部长前,他可以说对地质工作是一窍不通。但他却展现出了共产党人不畏惧艰险的勇气,主动投身其中,钻研相关知识。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地质人才,他召集了国内大量地质专家,就地质学习教材进行专项编写,创造了最适合我国的地质课本。



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动新中国地质方面的发展,他与铁道部门等多部门、多机构联系,利用他们的生产线为地质部设计生产相关的物资设备和地质勘探所需的各类机械。面对新中国地质勘探的一片茫然景象,他又组织人手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地质资源进行专项的勘探,为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各类工程建设计划提供了可能。地质部在成立四年之内查探清楚的矿产资源,最终为新中国的开始的两个五年计划提供了保障,为新中国迈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供了“基石”。

此后在他的带领下,地质部又先后为祖国探明足量的石油、各类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为中国的核工程建设和战略资源储备立下大功。

但何长工这位副部长却在特殊时期,因为曾经的革命经历,成为了批判的对象。1966年,他被免去地质部副部长等职务,被关押进了看守所中。



1969年,他被释放出狱,回到了自己一手创建的地质学院之中。但因为遭到别人的污蔑,他始终都背负着“右派”的名头,没能得到组织的启用。面对这样的境况,他只能选择隐忍,希望组织能够有一天想起自己曾经做出的贡献,愿意启用自己。

可这一等,便是漫长的七年时光。

1975年,他终于决定不再默默等待。已经75岁的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为革命奉献多少年。他只好主动写信给党中央毛主席,向毛主席“要官”,继续为人民服务。在写好信件后,他托地质学院的工作人员,将信件递交了中央。但因为彼时的毛主席健康情况已经十分糟糕,所以信件被转送到了朱老总处,由他代为查看。



在阅读完何长工希望为革命继续燃烧自己的求愿信后,朱老总心中感慨万千。最终老总还是将信件亲送毛主席,让主席明鉴他的赤赤诚之心。毛主席来了解事情原委之后,立即任命何长工担任军政大学副校长,希望他为培养更多的可塑之才。此后他又为中国奋斗了近十年时光,将自己最后的人生光阴挥洒在工作之上。



红军红娘

何长工为革命奉献一生,深受朱老总与毛主席的重视。他与毛主席、朱老总之间究竟有着怎样还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建国之后的何长工,在新中国的许多人杰之中显得没有那么出众,在后世也没有十分显赫的声名。但如果深究其人,便能够发现在革命早期,其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崇高地位。甚至对于,整个红军,对于中国革命而言,他都是一位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

之所以如此说,正是因为影响中国革命深远的“秋收起义”与“朱毛会师”,都有他的巨大功劳。



何长工,曾用名何坤,出生于1900年的湖南。出身农家的他自小便成绩优异,并早早觉醒了革命爱国志向。在19岁之际,何坤参与了北大组织的留法活动,与毛主席等人相识。在留法途中,与周总理一干人结下深厚友谊,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之后的他,立即便投身农民运动之中,成为湖南地区有名的农民运动领袖。

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主席回到湖南,准备发动秋收起义。为了能够团结更多的农民运动力量,于是找上了同在湖南的何坤。在加入毛主席的部队之后,何坤也获得了了一个主席亲自取的名字:“长工”,其意思正是希望何坤,能够担当革命的长工,为革命奉献一生。



红军军旗

在举行革命之前,毛主席首度提出要创立一直不同于国民党部队的新式军队,打出自己的旗帜。而作为部队参谋的何长工便成为了工农红军军旗的设计者,创建出了日后飘扬中国的红军军旗。就此之后,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鲜艳的红旗下宣誓,无数革命烈士跟随者这片红旗一起冲向革命的未来。

他作为军旗的设计者,更是跟随这块亲手设计的军旗为革命奉献了一生。

在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来到江西宁岗地区,希望加入当地袁、王二人驻扎的井冈山。袁王二人虽然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亲近共产党员的革命人士,但二人因为落草为寇,作风上都颇有问题。于是他便作为毛主席的代表,主动前往井冈山整顿二人兵马。通过自己的指挥和对士兵的操练,他很快获得了袁、王二人的信任,并成功为二人树立了共产主义的革命工作观念。



王佐、袁文才

就此,袁、王两部顺利被毛主席收编,成为井冈山初期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在成功登上井冈山不久,毛主席又希望与南昌起义的残军取得联系,收拢革命初期的军事力量。他在得知毛主席的想法之后,自告奋勇作为毛主席的代表,南下开始寻找朱老总等南昌起义部队的踪迹。

彼时朱老总等人遭到了国民党的全力通缉,为了不暴露身份,早已隐藏行踪。他在经历数月的追寻后,终于凭借自己的机智找到了朱老总部队的踪迹,并与其取得联系。



1928年4月底,宁岗县的龙江书院内,毛主席与朱老总相见。随后不久,在“红娘”何长工的主持下,会师行动正式开始,中国红军主干就此建立。



革命长工

何长工在井冈山建立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工农红军的发展具有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在根据地建立之后,他又将在以后的革命旅途中做出怎样的成绩呢?

在朱毛会师后不久,由彭老总、滕代远、黄功略等人领导的红5军也来到了井冈山地区,一时井冈山成为了中国工农武装革命的中心。

但井冈山的壮大,也成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随之而来的,便是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



作为井冈山的创立者与见证者,他对根据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成功在井冈山扎根之后,他便在毛主席的指挥安排下,在茅坪地区修建了第一个红军医院,安置那些在革命战斗中受伤的战士。在红军医院工作顺利开展后,他被调任至作战部队中担任团党代表,负责整肃部队战士的思想,提升部队战斗力。1928年,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会剿”。他率领战士们先后参与了数次战斗并取得大胜,重创了敌人几个团的兵力,并在此过程中歼灭了敌人一个团以上的有生力量。

在此后的第三次“会剿”中,他在毛主席指示下,与红五军一起驻守井冈山根据地。因为部队战士的悬殊,红军最终没能获得保卫战役的胜利。红五军主力最终选择撤退与毛主席等主力汇合。



而他则率领原王佐部下的一个团坚守井冈山山区,与数倍、十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游击战争。何长工等人通过游击战,成功地拖延了敌人对红军主力的追击,保住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但他在在某次战斗中摔落山崖,永远失去了一条健康的腿。

即便是如此,他依旧坚守毛主席的命令,与部队一起坚守在井冈山地区。在国民党部队退走之后,他又率部重新收复了井冈山根据地,将部队再次壮大到5千余人。

在此后的岁月里,何长工一直紧跟毛主席左右,陪伴主席转战中央苏区。在毛主席遭受王明等人排挤,最终导致苏区反围剿战斗失利后。他再次接下毛主席与中央的任务,与粤系军阀陈济棠谈判,获得了平安度过广东境内的机会。



陈济棠

正是有了他的谈判成果,红军部队在南下广东的途中,几乎没有遭遇什么阻碍,大大地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在长征路途之上,他先后就任红军军长及政委、军团政委职务,成为红军的高层领导。

但在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之后,这位与毛主席相伴近十年的革命干将,却遭遇了人生最严重的一次政治危机。因为张国焘的强势介入,红军被强行结合分成两路向1北行进。何长工随朱老总一起被留在了张国焘主力所在的左路军中。

张国焘在北上途中,仗着手下兵强马壮,强行与中央要权,甚至生出了南下另立中央的念头。他身不由己,被半胁着迫跟随张国焘南下。虽然最终张国焘在徐帅、张浩等人的劝阻下选择北上,但其身上的污点却被坐实。



红军众将

所有跟随张国焘南下的干部们,也难免受到影响,受到党中央的质疑。他对自己跟随张国焘一事也始终难以忘怀,认为自己难以面对毛主席,于是便主动辞去了红军高级将领的职务,开始投身到后方的军校建设之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就任抗大副校长和东北军政大学校长等职务,为党和军队培养出了无数的优秀军事干部。就连周总理都曾经对他的工作表示认可,称赞他做的非常好。



新中国成立后,他便投入到工业建设和地质建设当中,在这些领域躬耕了十余年时光。在75岁高龄之际,他也不忘向主席“讨要”一官半职,发挥自己的余热。

1987年12月,87岁高龄的何长工在北京离世。这位革命的老黄牛,为革命奋斗一生,将主席为自己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始终作为革命和人民的“长工”,为国家的建设富强而奋斗至人生最后一刻。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亦唐历史
亦唐历史
一个历史爱好者的创作之路
1060文章数 768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