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东晋高僧,净土宗之始祖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慧远(334—416),雁门烦楼人(今山西宁武人),俗姓贾,少年时代曾潜心于儒学,精通《三礼》、《毛诗》,后来因为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转而研究老庄。在经历了中原频繁的战乱之后,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所学的儒学经术对于治国兴邦并无作用,既然报国无门,则跟从道安出家。


说起慧远师从道安的经过,其实还很有些传奇色彩。当时,道安在太行山讲经传法,人们闻知道安的大名纷纷前去听讲皈依,慧远自然也在其中。尽管前来投奔听讲的人很多,但道安却对慧远十分有好感,两人初次见面,竟然像是旧相识一般。慧远自然喜出望外,而道安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也十分满意,从此之后,慧远就成了道安门下的弟子。


某一日,在听道安讲解《般若经》时恍然有所领悟,连声说道:“儒道九流,皆粃糠尓。”自此之后,专心于般若学的研究,24岁时就可开坛讲解《般若经》,而且为了能够使当时的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文内容,慧远还引用《庄子》一书中的文义来进行比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道安的赞许。


东晋太元三年,慧远辞别了道安之后来到庐山定居,在东林寺传法,跟随他的弟子很多,庐山遂成为当时与建业齐名的南方两大佛教中心之一。在前往庐山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关于慧远的趣事。

据说,有一段时间慧远与弟子们居住于某一处精舍,但这里缺少水源,生活上的饮水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大家的修行肯定也会受到影响。于是慧远便用锡杖敲击着地面说:“若此处果真是我们修行的道场,当使我们找到水源,以便在此处继续修行。” 说完之后,便带领弟子在这附近寻找水源,说也奇怪,就在慧远锡杖敲击的那个地方,就有地下水。


在这之后,关于慧远有大神通的传闻便也越传越广。有的故事里说,某地久旱无雨,慧远到来之后焚香诵经,不久便感得当地龙王现身,降下大雨,从而缓解了旱情;还有的故事里说,某地因为连年战乱而导致疫病流行,无人照管此事,逃走的百姓甚多,而饿死病死者无数。

慧远来到这里之后,对于这些死难者深怀同情,发大慈悲心,于此地诵经以超度亡灵,他的精诚感动了当地的神灵,便降下瑞雪,扑灭疫病,从此该地又日渐有了生气。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得见,当时慧远在百姓心目中所处的地方,以及当时社会上仍然有一种把佛教的神通类比于道教法术的想法。


在居住庐山的这段时期,慧远请来当时的名僧僧伽提婆翻译出《阿毗昙心经》、《三法度》等小乘佛学经典,此举为佛教毗昙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又延请佛陀跋陀罗翻译出《达摩多禅经》,使得小乘禅法在南方也得到一定范围的流传。


晋安帝元兴元年,慧远与弟子刘遗民、周续之等人在龙泉精舍的无量寿佛像前发誓,期望能够往生西方净土世界,摆脱轮回痛苦。慧远带领众弟子在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修持“弥陀净土法门”,只要口诵佛号,死后就能够往生到净土世界,因此慧远又被后世的净土宗尊奉为初祖。


慧远生活的那个年代,佛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支影响广泛的社会力量,此一时期的出家人队伍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真心出家求佛学道、以求利益众生的人,也有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勾结权贵,插手政治,妄图谋取官职,当个“缁衣宰相”的人,更有大肆聚敛百姓钱财,大兴土木,修建塔寺,攀比奢侈之徒。

一些僧徒的不良行为,不仅给佛教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而且更使得佛门清净不再,威信扫地,引起朝野上下之不满。当时的统治者担心佛教的势力发展过快,会对自己的统治产生不利影响。于是,晋安帝元兴二年(即公元403年),桓玄下令清理沙门,并强令出家僧尼在见到帝王时要行必要的礼节,不作礼敬者,一律获罪。

对此,慧远撰写了《答桓太尉书》和《沙门不敬王者论》,阐述佛教能够起到辅助王政、教化民心的作用,并请求统治者对沙门的习俗持宽容之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