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农历新年,别忘了传教士汤若望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传教士,可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西方传教士,他在中国生活了47年,历经明、清两朝,被顺治皇帝尊称为“玛法”(满语,尊敬的老爷爷)——他就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敏而好学,热爱科学

1592年,汤若望出生于德国科隆,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著名的“三王冕中学”。该校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把培养“虔诚善良”的人生操守作为主要目标。聪明好学的汤若望成绩优秀。

1607年,科隆城内流行瘟疫, 16岁的汤若望被当地耶稣会教区推荐到“罗马德意志学院”学习。

1610年,他学完了哲学、古典文学、数理天文学等全部课程,特别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显示出很大潜力和才华。他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伽利略望远镜,并产生浓厚兴趣。

1611年10月,汤若望加入了耶稣会,宣誓终生安贫、贞洁、服从。

随后,进入罗马耶稣的圣·安德烈奥修道院,接受严格的修士训练。并加入灵采研究院,探索科学前沿,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



安德烈奥修道院有一个图书馆,馆里藏着许多经过印刷,装订成册的海外耶稣会士写给总会的年报、报告、信函。汤若望经常到图书馆翻阅这些材料。早期传教士在东方在中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让他激动不已。

他钦佩利玛窦在中国采取的适应中国文化习俗的,所谓“合儒”的传教策略,竭力把天主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结合。当他听说利玛窦神父以其数学天文学的智慧,惊倒了中国人,并且受到皇帝的优礼和敬重,为上帝的教会开拓了新的、巨大的信仰领域时,他为西方的数理天文在中国获得这样的价值而欣喜若狂。

1613年10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