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儒学发展至明,理学诞生,数学思想是如何内化“理学”?

分享至

明初,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推动之下,理学的学术思想得到了官方的全面认可,理学的地位也达到了顶峰,由此明初掀起了理学的思潮。在明初理学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全都唯“理”是从。书学理论被理学内化吸收,在这种作用下书学理论也成为了理学文化产物的一部分。明初书学思想以“理”为尚,以“理”为核心便成了明初数学思想的重要特征。



以“理”为尚:明初书学思想探赜

一 书学思想的理学化

理学家所探究的“格物致知”的义理之学,主张“文以载道”强调对“道”的感悟。而在他们陶然翰墨之时,便以书法的形式体悟理学之“道”,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与学术理论,这便使得书论与理学之间形成了巧妙的融合。

1.以“理”为根基:天理论与书学思想

明初在皇权的引导之下为书法注入了浓重的“理学”色彩。明成祖永乐十二年,朱棣主持湖广、杨荣等人纂修三部理学著作,其中一部为《性理大全》,后钟人杰又辑录增订成《性理会通》,其中一节为《字学》,内容为二程、朱熹、张载等理学家的书论,从性理之学来论书,书法理论也因此受到了理学化的改造。

汉字的演变也是由“理”使然,只是样子笔画有“多寡之异”。汉字是“理”的衍生物,书法依托于汉字存在,那么书法便也成为了“理”的衍生物。由此可以厘清,无论是文字的产生、演变还是书法的起源与发展都是“理”的衍生物。

所以只有掌握“理”才能掌握书法的真谛,“理”便成了认识和掌握学习书法的第一要义,也就是“即物穷理”。而如何“穷理”呢?便是要强调一个“敬”字。

2以“法”为标准:文道观与书学思想

在理学家的引导之下,书法走上了以实用为主的道路,注重法度便成为了理学家提倡的学术标准。

以唐代草书名家张旭为例,也是要告诫学生不要玩物丧志、痴心翰墨,不能被书法之“小用”所困,要利用书法达到“以技进道”的目的,进一步升华了学习书法的目的,而这一思想的存在与理学家所持的文道观是密不可分的。

朱熹是理学“立派”的宗师,他主持“文道统一”的文道观,不过朱熹认为“文”与“道”之间的关系是“文”要服务于“道”,不能舍本逐末,所以“道”要高于“文”,“文”必须从“道”中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

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②虽然理学家主持“文道统一”的文道观,但是实际上“文”还是轻于“道”存在的。明代的理学继承于程、朱理学,所以明初世人所持的文道观也皆是如此,这样的文道观体现在书论中就是“重道轻书”的思想。由于对书法实用性的重视,所以理学家对草书的态度基本上就是否。



二明初书家的书学观

在数学思想理学化的影响下,明初书法导向以“法”为标准,处处强调“法”的重要性,并由对“法”的强调使得明初书法走向了“复古”的途径,因此明初书家的书学观都是以如何“复古”

1强调“师承”:“非口传心授,不得其门”

明初书家对于书法的研习,十分强调“师承”的重要性。解缙在《春雨杂述》中多次表明了他的师承观:“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在解缙看来学书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老师“口传心授”,其次学书一定要追随正统。

在解缙看来,对于书法的学习“口传心授”的方法能让未入门的学书之人快速入门并得其精髓。以智永为例,讲述智永便是因为得到“二王”家法,所以其书风才能在唐代兴盛,流传后世;宋代的苏轼、米芾还有元代的赵孟为何能在本朝之中从同辈中脱颖而出呢?

也是因为“皆师资”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书过程中“师承”的重要性。这种“口传心授”的师承观直至明代中晚期时,在焦竑《焦氏笔乘》中还有延续。随后,解缙又在《春雨杂述·书学传说》中详细记录了历代以来书学的传承关系。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