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毛主席拒绝大元帅军衔,笑问周总理:你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

分享至

1955年初,北京召开了一场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刚开始,就有人情绪激动地说:人大都做了决定,毛主席也没有办法拒绝!

时任委员长的刘少奇无奈地表示:人大的表决也需要毛主席的签署。

会场的委员们颇有些无奈,因为毛主席的一个决定实在是让他们又气又笑。

那么,毛主席究竟做了什么样的决定?



原来,当年国家已经决定实施军衔制,在初定的等级之中,大元帅级别最高,显然,大元帅的位置毫无疑问应该是毛主席的。

可毛主席在看到拟定名单上自己将任大元帅时,却摇了摇头:我不要当什么大元帅。拒绝了大元帅军衔之后,毛主席还转头询问一旁的周总理:你的元帅军衔要不要评?

毛主席为何拒绝大元帅军衔?周总理的回答又是怎样的?当年议论颇为火热的军衔评定过程中,毛主席等人是如何思考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一起感受当年新中国军衔制度的兴衰和转变。

军衔制度,大势所趋

虽说军衔制度在1955年才正式确立,不过早在几十年前,我党就已经做出过尝试。

红军时期,党内将领和士兵的穿着几乎无异,正所谓“红军里,官兵待遇完全平等”,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才有少数将领穿着带有中将标志的服饰。

直到1939年,随着朱德和彭德怀二人的提议,我党才正式考虑实施军衔制,不过由于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苦时期,因此军衔制的提议很快搁浅。

这一耽搁,就拖了七年。1946年,中共中央再次决定全面推行军衔制,不过很快由于蒋介石撕毁了和平协议,内战的爆发再次使得军衔制的推行计划胎死腹中。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内各项事宜开始逐渐完善,这就包括军队的种种制度,军衔制也再次被提上日程。

到了五十年代初期,中央已经下达了军衔制的决定,军委干部罗荣桓也表示:管理部要尽快做好军衔制度的推行工作。

谁知意外再次发生,朝鲜战争打到了鸭绿江边,我国军队毅然出击,正准备实施的军衔制度第三次被推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怀将军也看出了我国军队制度的弊端——由于没有实施军衔制,我军将领士兵并没有军衔,无论是管理还是赏罚等各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利。

1953年,抗美援朝以我军胜利而落下帷幕,此战结束后,军衔制的推行再次被讨论,而这一次,军衔制将被彻底实行。



作为我国当时的盟友和学习对象,苏联有着许多先例,因此我国的军衔制度主要参照苏联,同时苏联也派有专家来到我国共同商讨。

经过缜密全面的商讨之后,初定了六等二十级的军衔划分,随后又结合具体情况,改为六等二十一级,其他事宜也皆已讨论完毕,军衔制度即将推行。

那么军衔制度的作用何在呢?

首先,自然是为了划分将领和士兵们的地位和职责,正所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要想做到赏罚分明,军衔的划分显然不可缺少。

其次就是方便军队的管理,在过往的多次战争中,我国军队都因为没有划分具体的军衔而导致管理出现误差。

再加上当时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全国人民都需要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军衔的授勋显然能够为官兵和百姓们给予鼓励。

终于,1955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被正式通过,这也意味着包括在内的军衔制度也被通过,并于十月一日实施。

正式的军衔制度设立了六等十九级,我们熟知的元帅,正是第一等,不过在元帅之上还有一个“大元帅”。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