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二次北伐:岳飞长驱伊洛,世忠顿兵淮阳,北伐唯有岳家军?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宋金的权力运行是完全相反的两套逻辑。

在大金,国家的大政方针由将军决定,具体就是自家的左右副元帅。底层逻辑是权在地方。甚至,连北齐这种附属国,都比大金庙堂的决策权重更重。

在大宋,国家的大政方针由庙堂决定,具体就是以皇帝、宰相和副宰相为核心的执政班子。底层逻辑是权在中央。地方封疆无论多重要,也只是执行层。



所以,南宋要不要北伐,只能问皇帝的意见、宰相的意见和南宋执政班子的意见。岳飞、韩世忠这些封疆大吏虽然重要,但都没有决定权。

其中,最具政策指向意义的,是宰相。

宰相主战,那基本就要打仗;宰相主和,那基本就要求和。宰相犹豫不定,那就忽战忽和、战和不定。

绍兴四年到六年这段时间里,南宋宰相主要是赵鼎和张浚这两个人。

赵鼎是保守主战派,打肯定要打,但要慢慢打;张浚是激进主战派,打必须要打,而且马上就打。

绍兴四年金齐举国南侵之时,南宋大臣们竟倡言“散百司而他幸”。简单说就是朝廷不要了、皇帝不管了。这就是早已怂到灵魂里的南宋大臣们。

但宰相是主战派赵鼎,之后又来了一个主战派张浚。这两个宰相起到了定盘星的作用。所以,南宋不仅没有“散百司而他幸”,而且还组织了江淮大决战。甚至,皇帝赵构御驾亲征,干了一件相当有骨气的事情。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