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陈毅元帅写“天地君亲师”,有人笑道:四个字都写错了

0
分享至

好一个“此头应向国门悬……捷报飞来当纸钱”!

今天,我就是牺牲了,也要将头颅悬挂在国门上,眼睁睁看着国民党反动派最后的灭亡,你们要记得把不断胜利的捷报化作我坟头的纸钱。

这首《梅林三章》出自于“兼资文武此全才”的儒将陈毅之手。



他是元帅、是诗人、是用围棋、乒乓球搞外交的外交家,是在党内唯一与毛泽东有诗词交往,建立深厚私交情谊的“陈老总”。

他的书法也受到毛泽东的影响,工作之余草拟的诗稿,线条奔放恣纵,颇有几分“毛体”狂草的风致。

陈毅的书法作品传世为数不多,却也潇洒飘逸,悠悠自肆,即使是今天也不无启示。

你所看到的上海图书馆南京西路旧馆和淮海路馆正门的“上海图书馆”这五个大字,就是陈毅的题签墨迹。

既然陈毅会写毛笔字,为何早年给乡亲们写“香火”时却被人笑话了呢?



一国之帅 研习书法

陈毅自幼天资聪慧,尤其喜欢吟句赋诗、舞文弄墨。

先天秉赋再加上父亲陈昌礼的熏陶,给陈毅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文学梦”的种子。

父亲陈昌礼在他的五个兄弟中读书最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擅长书法。

虽然谈不上有所建树,但对幼年的陈毅有着潜移默化、不可估量的作用。

月明风清,万家掌灯之时。

陈家总是点着一盏煤油灯,稀稀疏疏、忽明忽暗的灯光下,母亲做着针线活,陪伴在父子俩身边。

父亲一丝不苟、心无旁骛地教着秋江(陈毅的乳名)认字、背诗、写字,时而摇头晃脑,时而写写画画。



五岁的秋江并不懂得诗词的含义,却也背得津津有味、滚瓜烂熟。

小家伙还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每天要写大字100个,小字200个,不论有什么特殊情况,不完成任务绝不睡觉。

如此一来,长期大量练习所需要的草纸时常发生“断货”危机。

偶发意外,如获至宝。

这天秋江在喝粥时,一边喝粥,一边欣赏自己的新作,一不留神儿把米汤洒在了一张草纸上。

不一会儿,米汤干了,他发现草纸同原来别无两样。



秋江立刻蹦了起来,拽过父亲激动地说:“您不用犯愁了,我有一个好办法,买来极便宜的草纸,把米汤当作墨水来使用,米汤的颜色淡,干了以后这张纸还可以继续用,巴适得很!”一边说一边给父亲作着示范。

父亲赶忙回答:“要得~要得~~”

从此,秋江日复一日地用米汤写呀,练呀。慢慢地,草纸吸了汤汁变得像一块厚纸板。

他炼就了寒冬的滴水成冰,挑战着酷暑的吴牛喘月。

不断临摹各大名家的字帖,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手上的老茧不知不觉掉了又长,长了又被磨掉。

那些年,他们家用来练字的米汤,可比喝进肚子里的不知多了多少。

可知,陈毅的书法水平功夫了得,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书法家。

他的书法是非常有特色的,不仅呈现出一种铁笔银钩、铮铮铁骨般的状态,而且还不失文人气息,且无一笔无来处。

如此看来,帮老乡写“香火”那岂不是牛刀小试,信手捻来。

书写“香火” 被人笑话

得益于殷实家境,5岁的陈毅便开始上私塾。

9岁的时候,在成都锦官驿初等小学接受正规教育的同时,家里还另外请了私塾老师,放学后教他《诗经》及唐诗宋词。

后因家道中落,15岁的陈毅不得已进入成都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染织专业。

事实,他并不甘心也不乐意成为一名纺织工人,从小父亲为他亲手播下“文学梦”的种子,促使他一心想走文学的道路,誓用手中的笔唤醒劳苦大众的觉悟,走出黑暗社会的阴霾,不到半年他便退学了。



后来报考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办的讲武堂,因为数学成绩并不理解,最终名落孙山。
正当他徘徊彷徨、不知所措之时,吴玉章在成都宣传赴法勤工俭学之事,陈毅欣然报名,踏上了赴法的征途。

在巴黎,陈毅一边在专门为勤工俭学生开办的法文补习班学习法文,一边在施奈德公司所属的一个分厂做工。



工资从每日的12法郎增加到18法郎,日子过得不好也不坏。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新经济危机的爆发,法国工人大批失业,远渡重洋、黄皮肤黑头发的“外国人”陈毅也被解雇出厂,不得不靠华法教育会每天发的几个法郎艰难度日。

原本可以挤出时间,忙里偷闲的陈毅,“偷偷”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下可好,连基本生计都无法维持,肚子里空空,脑袋也空空了,他的“文学梦”被迫不幸破灭了。



不甘雌伏、生性豁达的陈毅在法国相继认识了周恩来、蔡和森、蔡畅、向警予、邓小平、聂荣臻等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的友人们,他们对陈毅真正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陈毅也由最初的热衷文学不得已暂时转而学生运动,并成为学生们的领袖。

他参加了蔡和森等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生为“争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而掀起的著名的“二二八”运动。

又参加了周恩来等领导的有关旅居法国的各界代表300余人的两次“拒款大会”。
1921年9月初,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停止发放留法学生寥寥无几、屈指可数的生活费。

10月14日,中法两国反动当局又以“过激党”、“宣传共产主义”的罪名,将陈毅等104名留法勤工俭学生押上“波尔加号”船,强行遣送回国。

回国后,他受聘于重庆《新蜀报》文艺副刊作主笔,写下了一系列慷慨激昂、言辞犀利的文章。



陈毅似乎重生了一般,遏制不住的热情倾注于笔尖,写出了大量抨击军阀、呼吁革命的文章,因为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民众武装》的文章,触怒了重庆的军阀当局,结果对方派出大批军警,持枪将陈毅“礼送”出川。

1922年的腊月,陈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

正值临近春节,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忙个不迭。

这其中,最最重要的是写“香火”。

表达着主人家对祖宗的崇敬,称颂本族祖宗的积厚流光、巍巍功德,祈祷后人能够兴旺发达、世泽绵长等。

书写“香火”时必须择吉日、买新墨、新笔、新纸(必须是带纸头的红纸),准备好香案。

通常情况下都是请当地德高望重、书法最好的老先生来书写。

写“香火”的先生在书写前必须净手焚香后方能动笔,郑重地、庄严地写下“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字。



这六个大字置于“香火”红纸的正中间,约占面积的一半,且为竖排。

这般煞有其事、兹事体大是当时老百姓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在现在看来略带封建迷信色彩的事情,在当时是不容亵渎的。

时至今时今日,在我国南方有不少地方依旧保持着供奉“香火”的习俗。

安井村的村民们也无一例外,四处求得一纸“香火”,以求保佑自家来年顺顺利利、无灾无难。

这天,老农杨青山捧着一张银朱大红纸,讨求陈毅为自家写一幅“香火”。

“香火”是要请当地德高望重、书法好的老先生来写,如此看来,陈毅只占了其中的一条。

乡亲们听闻,放下手中的营生连忙赶来围观。



陈毅的叔祖父一个劲儿地摆手:“可使不得撒,他一个21岁的娃儿,不懂祖宗规矩,写不得,写不得哟。”

“秋江娃儿是我看着长大的,读得好书,写得好字,如今留学归来,在我看来日后定做得好人,要得~要得~~”杨青山老人家满眼欣慰地看着陈毅。

陈毅整理衣襟,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写下“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

正当众人准备挑指称赞时,陈毅的叔祖父笑着摇摇头:“我就说么,年轻人不懂规矩,‘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字,其中的四个字都写错了!娃儿哟~~”

再怎么说,陈毅从小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天地君亲师位”这不能再普通的常用汉字,如何错得?



书写“香火”规定特殊

乡亲们围作一团,听陈毅的叔祖父娓娓道来:“天地君亲师位”这六个字的写法极为讲究,有特殊的规定和专门的口诀。

“人不顶天,地不离土,君不开口,亲不闭目,亲见相连,师不带刀,人不离位,三位平等”。

乡亲们满脸错愕,不得其意。

叔祖父捏了捏手中的烟卷,为大家一一解释着。

“天”字中间的一撇不能与第一笔的横相连,这叫“人不顶天”,意思是对天的敬畏。

“地”字的提土旁要与“也”字的第一笔圆连笔写,这就是“地不离土”,那是对土地的特殊感情,没有土地就没有家哟。

“君”字下面的“口”字要写严实,不得留缝隙,这叫“君不开口”,做皇帝国君的不能轻易表态,正所谓“君无戏言”……

“师”(師)字不写左边上方的短撇,老师应该以文为业,以文服人,不可教授学生行武动刀之术啊……

听了叔祖父的解释,乡亲们似乎明白了一些。

陈毅却不以为然,也笑着说到:“我自是这样写,定有我的道理。

这‘人不顶天’,不过是怕国家分裂,不能一统天下。可眼下军阀混战,天天打仗,民不聊生,国将不国,家无居所,怎么就连不得呢?

那‘地不离土’是怕丢失了土地,国家领土不完整。可如今他国列强占据了我中华大好河山,国家领土被分割的七零八落,这些土地不离也离了;



再说这‘君不开口’,是指皇帝不轻易开启金口,可现在帝制早已废除,人民当家作主,这个口还有什么不好开的呢?”

至于这‘师(師)不带刀’,是说老师要教学生文化知识,不能教他们舞刀弄枪,但现在我们国家最需要的就是以武报国,平定天下,老师怎么就教不能学生军事知识呢?”

乡亲们听后,也觉得颇有几分道理。

叔祖父也感慨地说:“看来我们这一代人是老了,从别人手里夺回我们的国家,还是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哟!”



杨老汉在人人羡慕的目光下,端着“香火”兴冲冲地往家走去。

过完年以后,陈毅再一次离开了家乡,带着乡亲们的期盼和祝愿。

192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的疆场上他戎马一生,挥旗号令,捭阖纵横、睥睨天下;在国际外交的舞台上,他从容不迫,博学多才,吒咤风云、气吞山河。

许多年以后,回想起煤油灯下的那个晚上……

母亲盘腿做活陪伴,父亲为他挑了挑油捻子,小秋江用米汤练习着大字。

参考资料:

①《陈毅元帅的业余爱好》

作者:窦春芳 责任编辑:徐银山 来源:《铁军》2013年第10期

发表时间:2013-12-10

②《咬定青山不放松——陈毅横刀跃马凭驰骋》
作者:欧阳青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6期

发表日期:2013-10-30

③《中国民间“香火”文化初探》

作者:谢国荣 来源:中共桂林市委学校学报 发表时间:2015-03-15

数据库:期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混沌录
混沌录
闲云野鹤,一介书生罢了
3493文章数 364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