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往事:长子、黑道、潜规则、网红风云

分享至

01

1950年,伟人在视察哈尔滨时,对建立在黑土地上的重工业基地甚是满意。高兴之余,给这片隐忍待发的钢铁之城留下一个名字:共和国长子。

这既是一份荣耀,又是一份肯定。

东北之所以能成为全国重工业基地,又能成为“共和国长子”,除了占尽天时地利之外,还因为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苦难。

这个苦难,自然就是指让无数东北人都恨得牙痒痒的日寇占领。

九一八事件后,日寇开始一点点侵占东北,为了把东北三省各种资源运回日本,日寇建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对其投资不设上限。

满铁的主营业务就是铁路,后来又扩张到造船、邮政等等。简单说,什么东西能帮忙偷运东北资源,满铁就干什么。

在日寇侵占东北三省的十四年时间里,满铁铺设了一张规模庞大的铁道运输网络。后来他们屁滚尿流离开东北时,虽然炸了不少铁路,但还是留下了不错的运输基础,以及一些被抛弃的日本技术人员。

东北能成为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日本残留的铁路网络和技术人才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得到了另一个工业大国的支持。这个工业大国就是苏联。

苏联当时的工业实力毋庸置疑,而东北又刚好与其接壤,这又让东北有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当时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关系密切,苏联是无数中国人眼里的老大哥。蜜月期间,无数中国人从没见过的钢铁巨兽直接从苏联口岸拉过来,还有无数技术人才直接在东北生根发芽。

两国工业科学家更是,白天画图算参数,晚上啤酒伏特加。

具体好到什么地步呢?当时东北学校教的外语不是英语,而是俄语。

有了苏联老大哥看似毫无保留的技术支持,加上东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再加上中国科学家们的抛头颅、洒热血,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发展一日千里。

在这片黑土地上,除了一片片的粮食地,还多了一根根高耸入云的大烟囱。

当时,这些烟囱每吐出一口烟,中国工业化就向前更迈进了一步。

而把这一切推向一个高潮的,是松辽石油勘探队的一封电报。

02

1959年,大庆发现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油田。

虽然很多东北人还不知道这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但听说这东西比金子还值钱时,东北人脸上都笑开了花。

尤其是第二年,47岁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那一跳,更是跳出了东北工人的豪情万丈。

王进喜那一跳就像是给东北人上了一个精神buff,所有东北人都以复兴中华为己任,不仅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工厂,就连他们的子女听到的第一句话,大概率都是“工人阶级最光荣”。

在那个年代,谁要是敢因为个人私事耽误车间进度,那么他不是车间的罪人,而是祖国不能蓬勃发展的罪人。

在“铁人buff”加持下,没用几年,东北重工业就焕然一新。

隔壁的沈阳老铁更猛。光是在铁西区就有58个大型国企、54个中型国企。在铁西区的北二马路上,就有沈阳机床一厂、机床三厂、锅炉总厂、冶炼厂等总计37家大型企业……

在沈阳带动下,辽宁全省也干劲十足。“一五时期”新中国的156个重大项目,辽宁一省就揽下24个,并且出了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60%的钢材。

单看这些数字可能没有什么感觉,那么咱换一个说法:

天安门城楼的国徽、中国第一台机床、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辆解放卡车,都出自东北。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艘巨轮、第一炉钢,也都出自东北。

东北总共创造了共和国历史上的350个第一,而这也让东北有了抬头挺胸的底气。

即便是在那特殊的十年,曾因为大炼钢铁走过一段弯路,但东北重工业的整体进程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老大哥撤走了能撤走的所有东西。但那个时候东北重工业已经逐渐走上正轨,在无数中国科学家的呕心沥血下,东北重工业稳定发展。

那时的东北,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共和国长子”的帽子,实至名归。

当时年轻气盛的沈阳,甚至曾想搏一搏,争取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称号,或者是直辖市,给自己长长脸,也给东北兄弟镀个金。

024这个三位区号,就写满了东北曾经的野心。

豪情壮志的“共和国长子”肯定没想过,接下来的故事,自己就不再是主角了。

03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市场经济”四个字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

但改革开放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波折。

在那个年代,个人经商无异于“资本主义复辟”。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大罪,轻者倾家荡产,重则小命不保。

东南沿海地区在探索改革的路时,东北并没有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当时,整个整个东北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过的有声有色,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改革可能会失败,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是计划经济。

这体现在一些东北工人还想要搞“世袭制”。不求子女飞黄腾达,只求他们能够进厂“继承”自己的工作。

对计划经济的坚信不疑,贯穿了东北工人阶级,甚至整个东北,这成为东北后来无法顺利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东北之所以会这样,也有一些其他原因。

80年代初期,中央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一直以来,全国人民都想着多子多福,突如其来的政策,让很多人一时间无法转过这个弯来。这个政策明显不会是临时起意,但在推行实施时确实遇到了不少麻烦。

这个时候最需要有一个地区做出表率,而东北,又站了出来。

执行红头文件的命令,是东北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虽然同样遇到各种抵触,但东北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比如“连坐”制度。

连坐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被发现超生,不仅他的家人、子女会受到牵连,就连单位也会受到各种严厉的处罚。

在这个制度的推动下,所有人都变成了“朝阳群众”,相互监督,相互举报。

虽然当时也有很多人,想出各种办法躲避惩罚,比如去乡下,甚至到深山里生孩子。或者孩子生下来不能叫爸爸妈妈,要叫叔叔阿姨等等。但整个政策还是在东北地区顺利施行。

后来,东北贯彻计划生育的办法被其他地区“借鉴”,计划生育才得以在全国推行开来。

东北在计划生育上,凭借计划经济的力量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这份答卷并没有让计划经济在东北重获新生,反而让东北错过了最后转型的黄金时期。

那错过转型的东北,那几年在干些什么呢?

04

两个字,基建。

当时中国刚刚走出特殊的十年,社会百废待兴。相比其他地区,东北受“特殊十年”影响并不深,重工业的发展一直稳步向前。

在攒了一波家底后,东北决定开始基建。但东北的基建,又变了形。

以哈尔滨为例。当时哈尔滨开始拆旧房,建新房。但政府经常搞不定那些凶悍的钉子户,这就给了三十多岁的泥瓦匠乔四一个机会。

乔四大字不识一个,是典型的东北街溜子。在一次拆迁的过程中,面对数百拆迁户,他一刀剁去自己的一截手指,让所有钉子户目瞪口呆。就在所有人愣神的时候,乔四挥动大镐刨坏了窗玻璃,扒倒了房门。

摆平了钉子户中的钉子户,剩下的人就不是问题。

本想着正经搞基建,却没想到滋生了黑社会的发展。

其中开创暴力拆迁先河的乔四,更是凭借胆大心狠一步步成了哈尔滨黑社会头子,东北的“地下皇帝”。

就在乔四耀武扬威的时候,辽宁铁岭也有一个装瞎的老头混得如鱼得水。

当时东北人日子过得好了,就开始讲究精神生活,看个节目啥的,因此装瞎多年的赵本山也终于熬出了头。

1982年,25岁的赵本山因为《摔三弦》在铁岭走红,东北也开始有了娱乐节目。

后来赵本山越来越火,换这换那,连老婆都换了。跟他打交道的人不是乔四,而是沈阳本地的另一个黑社会头子,刘涌。

刘涌表面是卖家具电器的,实际上有一帮黑社会兄弟,用拳头实现垄断的目的。

80年代末,东北部分地区有了“下岗潮”的征兆。无数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开始加入黑社会,让东北染上了一抹“黑”。

当时出道晚些的刘涌势力还不够看,也没惹出太大的祸。但隔壁哈尔滨的乔四,就没这么好运了。

乔四一次次用枪口顶着别人的脑袋,越来越过分,成了当地政府扫黑除恶的典型,彻底翻车。

刘涌躲过了最危险的一波,猥琐发育,接过了乔四的接力棒,成了后来东北黑社会的另一个代表人物。

当时东北之所以那么“黑”,就是因为90年代浩浩荡荡的“下岗潮”。

无数在工厂奉献了整个青春的东北人被迫离开工厂,走向了他们没怎么接触过的社会。

当时东北社会情绪十分低迷,很多东北人早就做好思想准备一辈子待在工厂,如今被迫下岗,他们根本不知道未来怎么办。

这个时候,那个擅长装瞎的东北老头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机遇。

05

1990年,33岁的赵本山登上春晚舞台一炮而红,开启了“称霸”春晚舞台二十一年的辉煌历史。

赵本山的走红不是偶然,而是刚好踩中了时代的脉搏。那时无数的东北人下岗在家,情绪低落。再没有人比东北人更需要一剂精神食粮,也再没有人比同样出生于东北的赵本山更合适。

后来,赵本山在东北人的焦虑上建立了他的娱乐帝国,二人转在全国遍地开花,赵本山成了“铁人”王进喜之后新的东北符号。

但本山大叔的小品能娱乐东北人,却没法帮助东北人解决实际问题。

两年后,邓公南巡,改革开放正式在全国铺开,东北下岗潮愈演愈烈,尤其是在黄宏那句“我们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之后达到顶峰。

众多下岗工人闲置在家,如果不妥善引导肯定要出问题。在这个关键节点,东北又没能押对宝。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