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三上庐山,1970年秘密转移住处,得知美国人住过,含蓄一笑

0
分享至

前言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既乐山,也乐水,山水皆乐,乃仁者,智者。

乐山,孕育了他的理想与智慧,铸练了他的性格与魂魄,成就了他的伟业与辉煌,但也给他带来了伤感与遗憾。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出生于韶山,攀登于岳麓山,革命于井冈山,“退隐”于东华山,辉煌于宝塔山,遗憾于庐山。

对于庐山,毛泽东情有独钟,他曾说:“我最喜欢庐山。”

唯有庐山,毛泽东一而再、再而三地登临,先后三上庐山,演绎了庐山前所未有的一幕一幕,为历史增添了诸多谜团,也为他留下了内疚与遗憾。



毛主席在庐山

毛主席与“乐山”诗词

1959年6月28日,毛泽东初登庐山,时年虽已66岁,但毛主席壮志犹存,激情满怀,思绪万千,彻夜难眠。次日,他迎着朝霞,遍看群峦江湖,锦绣山河尽收眼底。于是,挥笔而就,一气呵成《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主席

这首诗原有一则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

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看过此诗后,建议删去小序,毛泽东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毛泽东两次写信给胡乔木,请郭沫若“笔削(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后,才于1963年1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一书内。

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横空出世,大气磅礴,真乃千古绝唱。



毛主席

毛泽东乐山,仅从词题上看,除了《七律·登庐山》之外,还有《西江月·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到韶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七绝·五云山》、《念奴娇·井冈山》等。

《十六字令》三首也是写山的高大、广袤、锋利,从而塑造在长征路上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毛主席

由此可见,毛泽东一生乐山,乐山的高峻,乐山的雄奇,乐山的坚定,乐山的动势,乐山的秀媚,乐山的魂魄,乐山的胸襟,乐山的浩气。毛泽东博大的胸怀,豪放的气概,坚毅的性格,顶天立地的傲骨,力挽狂澜的勇气,也许正是在乐山中得到的。

毛主席给余山保改名

毛主席钟情大山,这与他一生的革命斗争经历有关。自从上井冈山后,毛泽东便率领红军在山中与敌周旋,山成了根据地的基础,山成了克敌制胜的屏障,山成了红军壮大发展的摇篮。山的高峻、雄伟、坚强、博大、丰富、浩气、美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毛泽东。



毛主席

毛泽东此次登临庐山,开始心情十分轻松,后来,各种复杂的情怀交织在了一起。

庐山“神仙会”预备会前的7月1日,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毛泽东到美庐院子里散步,看见管理员余山保时,余山保赶紧跑上前向毛主席问好。

毛泽东笑着点了点头:“好!小余,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虽然昨天楼绍明曾在大门口向毛主席介绍过余山保的姓氏,但谁也没想到,毛主席竟能记得这么准确,余山保听见后激动不已,忙说:“我叫余山保,20岁。”

毛泽东用慈爱的目光看看余山保,然后说:“庐山是个宝山,你在宝山工作,应该叫宝山。叫山保没有什么意义。余,我矣。庐山是宝山嘛!”



左一为余山保

“庐山是宝山”,这里的含意太深太多,余山保根本就不懂那么多,但他懂得毛主席为他改名字是很光荣的事!他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不知道怎样回答主席,只一个劲儿地点头。

毛泽东看余山保很腼腆,便随意和他拉起了家常,询问起他是哪里的人。

余山保回答:“我是湖北人,父亲18岁来到庐山做轿工,我是在庐山出生的。”

毛泽东听后笑了:“湖北是你的祖籍,你应该说是庐山人。你的普通话说得不错,读了哪些庐山的书?我考考你,庐山得名有什么典故呐?”



毛主席

余山保只读过小学,1952年14岁就在庐山管理局做通讯员。一年后,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楼绍明见他机灵,要到自己身边做通讯员。19岁到庐山管理局交际处做交际员,同时担任交际处党支部青年委员。

由于在庐山工作了7年,除了看过庐山一些相关书籍介绍外,也听得了不少传说。因此,对毛泽东的提问他心中有底,便大胆地回答:“庐山的得名我晓得两种说法。”

“你讲讲看。”毛泽东饶有兴味地问道。

“一个传说是周文王时,一个匡俗先生在庐山寻道求仙很有名气,朝廷晓得了,多次派人请他出山,匡俗避到山中,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原来他成仙了。这个人姓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将庐山称为匡山,又称为匡庐。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武王时,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着白驴入山炼丹,得道成仙,人去庐存。后来人们便把这座山称为庐山。”

余山保一口气说了那么多,也不知道说得好不好,心里七上八下的。



毛主席

“小伙子,你说的哪一种传说接近历史呢?”毛主席微笑着问。

余山保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显然他是说不准的。

“这个问题对年轻人是难了一点。第一种说法,不是周文王,是周定王,时间错了500年。第二种传说,老子和周武王隔得更远了。”毛泽东笑着摇摇头。

为了避免年轻人的紧张,毛泽东手抚余山保的肩头,接着随意走到一块石旁,刚好看到两个石工正在凿去石上“美庐”旁的日期。

毛泽东看着石工,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凿去呢?不能凿,蒋介石在这里住过,这是历史,不能否认。”



刻着“美庐”的石头

余山保忙叫石工停下,好在发现得及时,“美庐”尚未受损,仍然醒目。

“美庐”两个字是蒋介石1948年8月18日离开美庐前留下的最后手迹。

据《庐山续志稿》等书记载,蒋介石一共18次上庐山,因此,特意挑了8月18日这个日子离开。

余山保清楚地记得,毛泽东当时望着蒋介石留下的这两个字,若有所思地笑了笑。



毛泽东

离开“美庐”石后,毛泽东半晌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散步。临上180台阶时才问:“解放后,这里平时住不住人?”

“不住人,只是贵宾来住一住,宋副主席和林元帅都来住过。”余山保回答。

宋副主席即宋庆龄,她1955年上庐山住过美庐。1958年夏天,林帅在庐山疗养,也住在美庐。1955年11月下旬,胡耀邦在去德安时,也在美庐借宿过一次。

实际上曾被毛泽东接见过的民国时期著名的自由主义文人代表曹聚仁,1957年再次来大陆,到东南一带考察时,也在美庐住了一个星期。由于曹聚仁是“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密使,秘而不宣,所以余山保也就不得而知了。

至此以后,余山保将名字正式改为余宝山,这在庐山几十年传为了佳话。



毛主席在庐山

毛主席最后一次上庐山,秘密转移住处

毛泽东曾三上庐山,每次都是余宝山担任他的生活管理员,最后一次1970年余宝山还清楚地记得。毛泽东上山的最初两天,办公地点是芦林一号,住宿地点是180别墅。

一天,毛泽东从芦林一号回180别墅后,对余宝山说:“芦林一号就随它去吧。我年纪大了腿打软,180二楼是上不去了,给找一个一楼的房子。”于是,毛主席便秘密搬进了175号别墅。

闲暇时,毛主席曾问余宝山:“175号过去是谁的房子?什么时候建的?”



庐山风景

余宝山想了想,向毛主席汇报说:“河东路175号别墅的建筑年代是19世纪90年代。他的第一个主人不见记载,也有人说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阿达姆斯(J.S.Adams)1897年购建。别墅数次转手,1924年被一个在湖南湘潭任职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医生杜克尔购买。1946年杜克尔将别墅卖给国民党的励志社作为接待用房。1946年7月18日美国新任命的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上了庐山,蒋介石亲自安排这位美国大使在此居住。期间,司徒雷登和蒋介石就战与和发生了严重的分歧。8月2日,司徒雷登无可奈何下山。”

毛泽东含蓄一笑,1959年他上庐山住蒋介石宋美龄的美庐,现在住的是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下榻的地方。



毛主席

毛泽东1949年曾写过《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想不到21年后,毛泽东以开国领袖的身份,也下榻在庐山这座别墅。

世界上有什么笑声,能比这时毛主席的笑更耐人寻味呢?

毛泽东住进175号别墅,对外高度保密,只有毛主席身边极个别领导同志和个别工作人员知道。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庐山期间,不仅给山保改名宝山,还为庐山京剧团的洪云艳改过姓。

会议快要结束时,毛泽东最后一次来电站大坝将军湖游泳。当时,庐山京剧团洪云艳等几位演员,经常陪毛主席跳舞,这时也跟乐队人员一同来陪毛主席游泳。



洪云艳

游了几圈后,毛主席上了木排,坐在藤椅上休息,抽烟。接着,洪云艳也上了木排。其他陪泳人围着木排用手趴在上面休息,毛泽东很随和地跟大家聊了起来。

毛主席问洪云艳:“你姓什么?叫什么?”

洪云艳回答说:“我叫洪云艳,洪是三点水加共字,云是云彩的云,艳是鲜艳的艳。”

毛主席思维敏捷,联想丰富,即刻微笑着说:“你应该叫‘红云艳’,红是红色的红,这样姓和名字联系起来就好听了。”

在场的人听了高兴地叫好,并在庐山传为佳话。

以上,就是毛主席与庐山的历史趣事。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正史笔记
正史笔记
我们不创作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的搬运工
747文章数 72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