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司马光砸缸》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收录于小学课本的这则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此事绝非杜撰,被救的小朋友有名有姓,他就是北宋时期河南光山县的上官尚光。
司马光祖籍陕州夏县涑水乡,出生于河南光山县,上官一家是当时名门望族,上官尚光跟司马光是自幼长大的玩伴。司马光急中生智破缸救友之后,上官一家特意准备了一车水果和一桌酒菜以示感谢。
司马光跟上官尚光同岁,司马光一路平步青云,一度官至尚书左仆射,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上官尚光仕途相比就坎坷的多,由于他要势力没势力,要背景没背景,所以他的前半生基本没被重用,只干了些繁琐的职务。
仕途黯淡,上官尚光混得不如司马光那么高光。中年之后,上官辞官回乡,在家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考了个教师资格证踏踏实实专注私塾。
为了感恩并纪念司马光当年的壮举,上官尚光在家乡修建了一座感恩亭,时常向同学们宣传司马光砸缸的义举。这样代代相传才有了司马光破缸救友的历史典故。
正是有了这些历史名人的正能量,中国的历史才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这些典故带给我们启迪,给我们平添智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一心向善。
但是,历史总有人质疑。 故事中的司马光勇敢聪明,被很多人敬佩,但是历史爱好者马未都却说:“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大缸。”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不过他这种说法,后来经过查证,根本站不住脚,而且被一个成语推翻了,可谓是当众打脸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北宋年间,光山司马县令家出生了一位小公子,由于他出生于光山,所以司马县令为他取名司马光。司马光年幼时,就显示出了绝顶的聪慧,在他不到六岁时,司马县令就教司马光读书识字了。
司马光学的很快,到了司马光七岁时,他就能够把《左氏春秋》背得滚瓜烂熟了,并且司马光不单单是机械记忆,他还能够理解书中的含义,并按书中所讲的去实践,左邻右舍都夸他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于是就有了流产千古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那是在司马光七岁那年,夏日的午后暑气逼人,司马光和几个小伙伴在自家的庭院内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次是司马光来抓人,所以他格外地兴奋,他前后左右找了一大圈,也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的踪迹。
但是就在这时,他忽然听到了几声呼救:“救命啊!救命啊!有人掉进去啦!”司马光赶紧跑去声源处,发现在后院的水缸旁边,那些藏起来的小朋友全都围在那里,还有两个急匆匆的跑回家去了。
司马光也很好奇,于是就赶紧上前查看,这才发现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里,在水面不停地挣扎,好像马上就喘不上气了,司马缸一看也很着急,但是他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大呼小叫,而是四处观察。
这时他发现水缸旁边有一块石头,于是他灵机一动,搬起石头大声说:“快点让开!”其他小朋友闻声赶紧让出位置,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司马光要做什么,只见司马光“咚”的一下,把石头砸向了水缸的大肚子,水缸里的水哗啦啦的流了出来,水缸里的小朋友也终于得救了。其他小朋友高声欢呼司马缸真勇敢,是个大英雄。
这原本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甚至出现在了小学课本上,足以见得它所表达的含义是需要所有学生学习的,但是前一阵子,一位历史爱好者——马未都,却对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提出了质疑——司马光砸的可不是缸,宋代还没有烧缸技术。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已经流传千年了,但是你现在说司马光砸的不是缸,那到底司马光砸的是个啥呢?马未都之所以提出质疑,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的。
首先,马未都说宋朝时期根本就没有缸这种物件,只有瓮,所以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如果是砸,也应该是司马光砸瓮。
这时候就有很多北方的小伙伴好奇了,缸和瓮除了叫法不同,还有什么其他的差别吗?砸缸和砸瓮能说明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