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民是怎么评价李德的?

分享至

毛泽民是怎么评价李德的?


红军时期的博古和李德

1933年10月13日晚,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却大批开向硝石,红军主力有陷入重围的危险,红军被迫开始陆续退出硝石战场。硝石战役之后,中革军委虽然认为红军已经处于战略防御地位,但仍然不甘心退进苏区基本区作战,仍然要求红军在苏区外围以运动战伺机歼敌。

甚至命令红3、5、7军团组成的东方军“由目前期待机会的状态逐渐转入进攻敌人突击队翼侧动作”,命令红1、9军团等组成的中央军粉碎抚河西岸及抚河西的敌军。但接连几战,红军都遭受损失、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中革军委接下来提出更加急躁的作战目标。

这个战略目标就是要求红军必须突击敌人的主力,追击敌人主力并且彻底消灭,很显然,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战略目标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接下来的浒湾和团村之战,正是中革军委企图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具体战役。只是,这种脱离实际的战略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浒湾处于金溪、临川和南城3点之间,三地都有国民党军的重兵驻守:位于国民党军第3路军指挥部驻地南城以北,北路军指挥部驻地临川以东,第85师驻地金溪以西,距离中央苏区北延大约五六十公里,此地是国民党军构筑的切断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联系纵深堡垒线的重要支撑点。

从1933年10月下旬开始,国民党军第26师、第4师和第85师陆续进驻了抚州、浒湾、金溪地区。其中浒湾就有5个营的兵力驻守,而且他们还在加紧构筑防御工事。中革军委挑选这个地方作为进攻目标,实在有点匪夷所思,因为打浒湾对红军来说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中革军委定下的作战策略仍然是围点打援,就是通过进攻浒湾,吸引正在由金溪向浒湾移动的国民党援军,从而将这股敌人包围并歼灭。与此同时,蒋介石则希望利用红军主动出击的机会,以优势兵力包围红军。11月6日,蒋介石下定决心要在这一带附近与红军展开决战。

11月11日,浒湾战斗打响。12日晚,国民党军第4师与红军主力在浒湾的东北方向8里左右的八角亭展开了激战。当时负责指挥战役的彭雪枫集中了红3军团、红5军团5个师的兵力把国民党军第4师包围住,他对打赢这一仗很有信心,认为是十拿九稳的。

当时,浒湾四面都有国民党军重兵,如果红军要围歼敌军第4师,必须速战速决。就连国民党军在向上级报告时都认为,红军此次围攻浒湾攻势极其凶猛。但红军当时的武器装备非常糟糕,缺乏强有力的攻坚武器,要实施速战速决的歼灭战,实在是有点脱离实际。

所以虽然红军的攻势非常凶猛,但国民党军顶住了红军的凶猛进攻,并利用飞机的掩护开始突围,红军此时就显出力不从心。后来粟裕回忆,19师是红7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很强,也擅长打野战,但是没有见过装甲车,一见到敌人的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吓得手足无措。

当时红军一个师的阵地,就被敌军的两辆装甲车给冲垮了,红军被迫撤出阵地。这一战虽然击毙击伤国民党军520多人,但红军自身的伤亡却达到1100余人。国民党军将领认为红军这种人海冲锋的战斗方式,在他们狭小而坚强的阵地和强大的火力之下,必然会造成严重死伤。


浒湾战斗

11月中旬,红1军团和红9军团奉命在宜黄突破国民党军碉堡封锁,北上策应红3军团和红7军团。国民党军5个师马上就从东南方向对红军形成合围,企图把红军拦截于封锁线外。红军主力被迫迅速南返,紧急撤退,17日,与国民党军3个师在云盖山展开了激战。

国民党军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红军在激战10余小时后被迫撤出战斗,继续退向神岗地区。19日凌晨,朱德和周恩来发现国民党军第9师在向党口一线挺进时,目标比较暴露,当即命令一军团及14师以迅速干脆的手段侧击并消灭该敌。

红军在清晨与国民党军第9师发生了激烈交锋,当时红军已经饿了一天肚子,他们只在前一天早晨吃过饭,但仍然发挥出极强的战斗力,这场攻坚战付出了红一、红二师师长负伤,红二师政委牺牲,总计伤亡600余人的惨重代价,但一直没能打垮国民党军第9师。

因为敌人第90师紧急援助第9师,使其得到了有力依托。眼看已经不宜在此持久战斗,也不宜与敌人进行决战,到19日黄昏,红军不得不退出战斗,继续南撤。这一仗敌军都认为红军损失惨重是因为攻坚战术上犯了错误,但敌军也被红军的迅速行动和出其不意给震撼了。

红军和敌军激烈作战两个月,但一直在敌军的作战圈子里打转,始终没能调动和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而国民党军又加紧构筑碉堡、工事和封锁线,导致红军的战略处境越来越不利。后来把这一阶段的红军作战称为进攻路线,这种进攻是与防御相对而言的。

当时中革军委强烈反对打单纯的防御战,一直强调,一切持久的防御,就是失败的开始。要求红军以灵活的机动来实行进攻的战斗,对于占领的支撑点和阵地实行任何防御都是不适宜的,这是中革军委从第4次反“围剿”主动出击获得胜利而得到的启发。

但实际上这是中革军委对第4次反“围剿”的机械套用,而不顾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国民党军部队密集层层构筑碉堡,且他们又吸取了第4次“围剿”中对红军主动出击战法忽视的教训,行动变得更加谨慎,所以这次机械套用第4次反“围剿”的战法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