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李振华:倾其所有为教育 扎根沂蒙守初心

0
分享至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刘伟

“我本可以留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但我从小被沂蒙人民英雄故事所感染,所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选择了偏远落后的沂蒙老区支教。”

1953年春节刚过,年仅16岁的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李振华毅然辞别父母,只身一人来到沂蒙老区沂源县韩旺村支教,成为当时山村里唯一的小学老师。

坚守初心 无怨无悔

“每顿饭都是我从没见过的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和糠窝头,划得嗓子生疼,难以下咽。”李振华说,当我来到半山腰的“学校”时,眼前是破庙改成的教室,石头做的课桌、凳子,旧药瓶制的煤油灯,墙角的一张旧床板就是寝室。

出乎意料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产生了无尽的孤独与乡愁,但当他看到韩旺村搞互助组连个记工分的人都找不出来,只会在墙上画杠记数时,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涌上心头,“宁可一辈子留在这里,也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帮他们走出大山!”后来,李振华多次果断放弃进城、回南京、转行、提干的机会,终把全部的爱心融进了蒙山沂水。


1959年4月,李振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我是党员,我一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应映红一片蓝天。”

70多年如一日,李振华老师用坚定的信念,坚守着对党的初心和忠诚。

心系老区 牺牲自我

“我不能走,我是学生们的主心骨,这也许是他们唯一走出大山的机会,不能让他们前功尽弃!”1980年高考临近时,担任班主任和四个班政治老师的李振华接到一封“父病重,速归”的加急电报。望着眼前这些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李振华忍痛决定让同样待考的儿子回去替自己尽孝。

最终,父亲撒手人寰,李振华跪向南方,号啕大哭后强打精神坚守学校,备战高考。

1982年秋,李振华调任沂源城关二中校长,全校108名学生全是“落榜生”。看着这些旁人眼里没有指望的孩子,他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优秀生同等重要”的育人理念,用心用情贴身教学辅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振华的带领下,这批学生毕业成绩跃居全县前列,使城关二中一跃成为全市初中学校的旗帜。

无私奉献 赓续大爱

“我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连续50年拿出自己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上不起学。”退休后的李振华又将半生积蓄和国务院津贴全部捐出,设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继续帮助困难的学生。

从1953年至今,李振华共资助贫困生1.24万余人次,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5300余人次。


自2009年开始,他每月只留500元作为基本生活费,其余全部用于捐资助学。70余年来,他个人生活极其简朴,累计捐款160余万元,直接资助2400多名贫困学生。为了帮助更多困难学生和孤寡老人,他又将退休后受聘“打工”8年所得的55万元全部捐出。

在李振华的感召下,他的许多学生也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也走上了捐资助学的道路,践行了“长大后要成为你”的誓言。

老骥伏枥 耕耘不辍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抓紧时间,不能让自己停下来,力求把事情做得越多越好,做到不能做了为止……”如今87岁高龄的李振华,作为“五老”志愿者,依然奔走在一线、发挥着余热。

1997年,李振华设立“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帮助省内外290多名“问题”青少年疏导心结;他争取社会资金960余万元,发起大型公益活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联系260多名企业家与贫困生结对帮扶;他牵头成立“振华公益使者——希望小屋志愿服务队”,带动捐建“希望小屋”225所;他义务兼任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顾问和名誉校长等职,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事迹和理想信念报告3400余场,使百万人次受到教育洗礼。

“沂源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还有很多事要做,要讲课,要帮助困难学生、关注留守儿童,还要帮扶孤寡老人……”如今,在李振华的感召下,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已成为沂源县各行各业的行动标杆。(视频:沂源县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博览新闻
博览新闻
博览新闻是淄博报业传媒集团(淄博日报社)旗下的新闻资讯、生活服务类客户端应用。
26104文章数 141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