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33年,杨振德找盐跌伤,周恩来唯一一次对岳母发火:再不准去了

0
分享至

前言:

人们常说,中国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邓颖超,但邓颖超之所以能够在妇女运动中大展身手,全都靠她的母亲杨振德来指引她。



许多年后,邓颖超在回忆起母亲时说:“我妈妈是一位平凡的妇女,慈祥的母亲,她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起了很好作用的。”言语中,邓颖超对母亲充满了怀念和感激。

其实不止邓颖超,就连女婿周恩来都对岳母无比敬佩。

周恩来叫岳母“邓老太太”

杨振德是一位刚烈的奇女子。她出生于1876年,那时候光绪刚刚坐上皇位,整个中国还在封建帝制的统治下,先进思想也没有传进来,但杨振德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这都要归功于她的父亲。



杨振德的祖父是富商,为子孙后代攒下不少家业,但富不过三代,再好的家业也架不住败家儿孙的挥霍。

继祖父之后杨家的几个后人都不会经商,只会大手大脚地花钱,也只有杨振德的父亲还喜欢读书,生下杨振德之后,父亲就教她读书认字、学习中医。

家族破产后,杨振德的父亲就带着她到广西谋生,14岁时,父母相继离世,杨振德靠着父亲所教授的医术为人治病,挣一点小钱过日子。



由于双亲去世,杨振德又孤苦无依,她的婚事一拖再拖,到25岁的时候才在媒人的介绍下嫁给了镇台大人邓忠庭做续弦。

结婚第二年,杨振德生下了一个男孩,却不幸夭折了,后来她又生下了一个女儿,便是邓颖超。

邓忠庭是一个极其重男轻女的人,见到妻子生下一个女儿便很不高兴,直到满月都没正眼瞧过女儿一眼,甚至还想将女儿送人。幸而杨振德极力反对,才保住了邓颖超。



可好日子没有过多久,邓忠庭就出事了,朝廷把他发配到新疆流放三年。杨振德为了丈夫变卖了家产,最后一个人带着女儿离开了广西,辗转于全国各地讨生活。

小小的邓颖超跟随母亲长了不少见识,同时,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她的性格逐渐坚强,女性独立的意识也慢慢在心底发芽。

杨振德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她一个无依靠的女性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供女儿上学。



1913年,邓颖超九岁,杨振德在一所平民学校中工作,她将女儿接到学校接受教育。同时,她自己也受到了先进思想的滋润。每天闲暇时候,她都如饥似渴地扎进进步书籍中,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在她脑海中逐渐形成。

或许是太过向往那个美好的社会,杨振德的内心深受震撼,她决定也让女儿体会到这个社会的美好。因此,后来邓颖超参加革命,杨振德才会义无反顾地支持。

1919年,邓颖超15岁,她投身到了“五四运动”中,成立了女界爱国同志会。这一年,她与周恩来相识,一起创办了觉悟社。



这时候的邓颖超虽然对周恩来有些好感,但还没有到表明的地步。然而到1923年,在欧洲留学的周恩来忽然写来信向邓颖超表明心迹,邓颖超没有主意,只好去问母亲。

当时杨振德考虑到自己不幸福的婚姻,其实在内心中并不想让女儿也早早结婚,便劝邓颖超等周恩来回国后再确定关系。

周恩来的才华、品德邓颖超是知道的,她认为她等不到那个时候,于是没有听从母亲的建议,立即答应了周恩来。



对于女儿的选择,杨振德很开明地接受了。几年后,周恩来回到祖国,见到了杨振德,被她敢于冲破封建枷锁的精神感到十分佩服,在结婚后不叫杨振德岳母,而叫“邓老太太”以表尊敬。

“再不准去了!”

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后,杨振德一直跟随。其间邓颖超两次怀孕两次流产,在邓颖超最痛苦的时候周恩来却因为工作忙不开身,多亏杨振德在旁照顾、抚慰。对此,周恩来感激不尽。

1927年,周恩来领导了第三次工人起义,占领上海。但是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北伐军进入上海后就对共产党人施行了大屠杀,情况紧急,周恩来无法带走邓颖超,只能将妻子托付给岳母。



杨振德陪刚刚流产的女儿到达武汉,在李富春、蔡畅家中继续养病。可不久,武汉也陷入白色恐怖中,杨振德又带女儿回到了上海,转入地下工作。

周恩来、邓颖超和杨振德在上海进行了长达5年的地下斗争,终于在1932年奔赴中央苏区。

瑞金的条件比不得上海,当时战争形势紧张,中央苏区的物资也十分紧张。为了不给女儿女婿添麻烦,杨振德自愿到医院工作,还办了妇女扫盲班。



杨振德不仅教妇女儿童学习文化,还宣传苏维埃婚姻法,帮助民众解决纠纷。由于她待人和善、艺术高超,很快就赢得了附近村镇群众的喜欢,都叫她为“杨奶奶”。

由于国民党的封锁,中央苏区兵民的生活十分艰难,连最基本的盐都难以供应。而在杨振德所在的医院中,盐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医疗用品,在盐如此紧缺的时候,周恩来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

周恩来的骑马技术是相当好的,从马上摔下来是因为他长期缺乏盐分,再加上天热,一不小心就晕了过去,这才摔伤了。



杨振德得知后非常心急,她从硝盐厂打听到,只要能挖出20斤上等的硝土,就可以换取二两硝盐,于是每天下班后,她都挑着担子去挖硝土。

一天,她和两个老姐妹一起去挖硝土,在安治乡一个废弃多年的茅坑墙上,她们发现了大量的硝土。杨振德十分高兴,拿着铲子就挖了起来。

可就在她挖到一半时,墙体突然坍塌了下来,她来不及躲避,摔进了2米多深的坑里,一时动弹不得。姐妹们赶紧将她送到医院,女儿邓颖超和周恩来赶忙赶来,得知岳母挖硝土的原因,周恩来既感动又生气。



他感动的是,岳母这么大年纪了还为他挖硝土;生气的是,岳母不应该去那么危险的地方。

周恩来一向孝敬岳母,但这一次等她痊愈后,他发了一通火说:“再不准去了!”之后,又把岳母辛苦挖来的硝盐送给了中央红色医院。

一个月后,中央红军决定转移,年迈的杨振德被留了下来向白区转移。但杨振德在转移途中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让她和周恩来断绝关系,杨振德狠狠地唾了对方一口,坚决不从。



敌人并没有杀害杨振德,因为在不久后,敌人的反省院流行起了伤寒病,连院长的侄子都被传染了。

院长听说杨振德先前就是个医生,就让她治,杨振德很痛快就答应了,不过她在治病的时候还不忘宣传革命,鼓励难友。

西安事变后,全国进入统一抗战状态,中共中央通过谈判终于将杨振德救了出来。但此时杨振德的生命已经走向了倒计时。



时间来到1939年,杨振德随周恩来、邓颖超住进了重庆曾家岩,她63岁的高龄还在为大家治病,还治好了周恩来的疟疾。不过,这年冬天,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重庆太危险,周恩来就把岳母送回了贵州。

次年,周恩来和邓颖超从苏联治病回来,形势已经趋于稳定,他们又将杨振德接回了重庆。

几十年的劳累和兵荒马乱的颠簸,早已不适合已经64岁的杨振德,她在到达重庆后没多久,就病倒了,邓颖超想了许多办法都没能治好母亲的病。



见到女儿日夜为自己操劳,杨振德终是不忍心,她告诉女儿:“不要再为我忙活了,你的工作要紧。”

可没过几日,杨振德就撒手人寰了,邓颖超趴在病床前痛哭不已,周恩来也在身旁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杨振德在封建制度下勇于打破陈旧观念,展现女性独立自主的魅力十分难得。失败的婚姻并没有将她的坚强击碎,反而使得她更加坚强。



在她的正确教养下,邓颖超也继承了她坚强的性格,在艰苦的革命道路上与周恩来共同奋斗。

杨振德一生清苦,平时也非常节俭,从不浪费组织资源,到死时身上仍然穿着一件旧棉袄。

由于当时还处于抗战年代,杨振德的遗体仓促下葬在重庆小龙坎伏园寺,直到1958年,周恩来和邓颖超才将杨振德的遗骨火化,然后深葬。



杨振德是中国母亲的典范,是所有女性的典范,她用一生印证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奇葩历史观
奇葩历史观
奇葩的历史奇葩说
1048文章数 2822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