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66年老舍投湖而亡,周总理闻讯捶胸悲愤:让我怎么向社会交代!

0
分享至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66年8月24日,一位老人默默地走到了位于北京西北角的太平湖。

这位老人正是著名的文学家老舍。此刻,他穿着旧日里常穿的白汗衫、蓝裤子,只是脸上已经不见往日的风采,反倒异常憔悴。

有几个从太平湖经过的人看到了他,据目击者回忆,老舍在小声地吟诵毛主席的诗词。



知音难得

他在太平湖一直逗留到深夜。

直到湖畔空无一人,他站起来,毅然决然地投入湖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二天,周总理得知了老舍投湖自尽的消息,这个消息对周总理打击很大。

他在办公室里泪流满面,捶胸顿足,用一种悲愤的语调说:“把老舍先生弄到这步田地,叫我怎么向社会交代啊!”

老舍和周总理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老舍的所有的作品,周总理都阅读过,周总理非常了解老舍的内心世界。



1949年,全国解放,只是老舍及家人还在国外。

周总理非常牵挂老舍的情况,他也很清楚,老舍是心系祖国的。

因此,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周总理面对台下众多的作家,便说了这么一句话:“现在就缺老舍先生一个人了。”

身在国外的老舍,得知这件事情,内心十分感动。

他没想到,周总理在百忙之间还记挂着自己。

如周总理所想,老舍一直非常想要回国。只是,他当时身体状况不佳,刚刚做了大手术,加上国内外局势敏感,所以一时之间未能成行。



周总理则盼着老舍早日回归,为国内的文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还拜托作家曹禺给老舍写信,向他传达国内众人的思念之情。

老舍接到信之后,不由得心潮澎湃,于是没过多久,老舍便带着家人匆匆踏上回国之路。

老舍顺利回国之后,周总理非常高兴,他给予了老舍极高的待遇。

在1950年的五月,回国没多久的老舍,便被评为了北京市文联主席。

周总理又鼓励老舍要多多创造,写出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老舍在回国之后,便动笔进行话剧《龙须沟》的创作,周总理算得上是第一批看了剧本的人。



当时,这个剧本存在争议,有人认为《龙须沟》脱离现实,也有人批评《龙须沟》的表现形式,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这让老舍十分为难,在这个时候,又是周总理为老舍提供了最大的支持。

他力排众议,向众人称赞老舍所写的《龙须沟》文笔绝佳,生动的表现出了新旧时代的变迁,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好作品,并坚决要求《龙须沟》如期演出。

在周总理的坚持之下,《龙须沟》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

如周总理所料,这部作品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老舍的名气也又上一层楼。

除了在作品发表及演出方面提供帮助之外,周总理和老舍于文学这件事情本身,也交流颇多。



老舍曾回忆起自己创作《茶馆》的情形。《茶馆》是老舍最看重的作品之一,老舍希望能够写出一部气势磅礴,冠绝古今的好作品,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昭示历史的前进方向。

剧本大概有了个框架之后,老舍曾经拿给周总理看。

周总理看了之后,对老舍的想法很是赞同,不过,他指出了老舍剧本之中的不足。

总理当时说,老舍所选的几个历史节点不够典型,他建议老舍选择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历史节点作为重点。

周总理的意见一度让老师很惊讶。因为,过去他觉得周总理的长项在政治,却不料,周总理在文学方面,也有着不输给专业作家的眼力。



风波骤起

周总理后来曾半开玩笑的跟老舍聊起,自己曾尝试过文学创作,不过,那是很年轻的时候了。

后来,国内的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周总理有了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文学之路也就此中断。

不过,周总理对于文字的热情,却始终没有减弱。

也正因为如此,周总理理解文学的价值,全心全意的欣赏老舍这样的作家,为他的作品保驾护航。

生活上的照顾就更不必说了,1959年的时候,老舍得了气管炎,病情十分严重。



本来,老舍不想因为自己生病去打扰周总理,却不料,周总理那段时间刚好来老舍家中拜访,得知了这件事情。

周总理一时之间还有些生气,他先是过问了老舍的病情,随后又叮嘱老舍的夫人,以后凡有这样的情况,要先向自己报告。

周总理的这份友谊,对老舍来说弥足珍贵。

所以,直到自杀的前一刻,老舍还不断喃喃着一句话:“总理最了解我,总理最了解我……”

老舍的自杀对周总理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老舍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的损失,亦是全人类的损失。

周总理,还有老舍许多文学界的朋友,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是难以置信。



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老舍并不是一个脆弱的人,他绝不会用自杀去逃避问题。

可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

后来,老舍的朋友巴金先生谈到老舍自杀的原因,是这样说的:“关于老舍同志的死,我的看法是他用自杀来抗争,也可以说是受过‘士可杀不可辱’的教育的知识分子有骨气的表现。”

绝大多数人认同巴金的观点。

因为,老舍临终之前的那段日子,过得实在太过艰难,死亡似乎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1966年,北京市文联遭到了冲击,老舍当时气管炎复发,住在医院。

不过,他很快听说,自己的许多朋友都遭到批斗,这令他心情沉重。



老舍并不太清楚外面的情况,但他似乎预感到,总有一天,厄运也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

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是在去世的前两天,接到了上级通知,让他去市文联开会,这个会议的名字,叫做斗批改大会。

老舍内心有些纠结,他问胡絜青:“今天是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

胡絜青听说现在的情况很乱,所以便对老舍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

老舍在书房里想了很久,最后却还是决定要去。他对夫人是这么说的:“这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

老舍大概没想到,自己之后经历的事情会那么恐怖。



欲加之罪

那天,他刚一走进院子,便惊呆了。

因为,里头已经张贴了好几条标语,字字句句都在控诉着老舍的罪行。

他们指责老舍是美国特务、反革命分子、修正主义分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老舍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扣上那种帽子。

院子里早就聚集了一大堆人,其中不少都是老舍的熟人。

老舍看见,自己的朋友萧军被几个学生摁在地上,他们用皮带抽打他,嘴里说着一些相当恶毒的话。

萧军



一众文人站在院子里惴惴不安。

没过几分钟,那些人又开始点名了,点到一个,便把那人揪出来,或是毒打,或是审问。

站在后排的几个年轻作家,都不由得为老舍等人捏了把汗,这些老人怎么能扛得住这样的侮辱呢?

没多久,就揪出去了二三十个人。

他们如同犯人一样,被迫站在大家面前,忍受着拳打脚踢。

最后,老舍的名字也被念到了,他还没来得及说一句话,早等在那里的一群年轻学生就冲了过来,把他压住了。他们要求老舍认罪,承认自己是反革命。

对于这样的遭遇,老舍非常愤怒,他大声辩驳道:“我不是反革命,我写的作品都是歌颂新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



可他这句话并没有起到效果。

那些压着他的人,看着他不断的挣扎、辩解,反而都哄笑起来。

随后,拳头如雨点一般落下来,老舍被打得几乎神志不清。

这样毫无理由的殴打和辱骂,持续到下午四点,又来了一辆卡车,将老舍等人全部拉走。

老舍又被毫无尊严的扔进办公室,学生们继续着荒唐的审问。

老舍是绝不愿意就此低头的,无论经受怎样的拳打脚踢,他咬紧牙关,不承认那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

在黑沉沉的夜色之中,那些与老舍一同被扣押的作家,听见老舍用虚弱的声音,一次又一次的为自己辩解。



众人心惊肉跳,再这样下去,老舍只怕要命丧当场。

一直到当天夜里,快11点多的时候,一个革委会的领导赶过来了。

他看见这副场景,也是又惊又怕。

只是,那时的场面太混乱了,即便是革委会,也没有能力直接将老舍解救出来。

幸好,那领导是个机灵的人,在老舍和某个打他的学生纠缠的时候,那领导一下子冲出来,一把抓住老舍,然后高喊着:“老舍打人啦!不行!不行!送他上公安局!”

就这样,才总算把老舍救出了火坑。随后,众人想办法通知了胡絜青。

胡絜青



宁折不弯

胡絜青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吓呆了。

她在深夜赶到派出所,看见老舍已经浑身是血,意识不清。

胡絜青过去,颤抖着拉住老舍的手。

老舍这才睁开眼睛,他一句话都没有说,也并没有掉眼泪。

胡絜青强忍着伤心,将丈夫搀扶到了派出所的门口。

老舍浑身是血,没有一辆汽车愿意载他们,胡絜青在街边等了很久、求了许久,才终于找到一辆人力车,把他们送回家。



回到家之后,胡絜青仔细地为老舍处理伤口,把他身上的血一点点擦干净。

老舍还是一句话都没有说,也没有吃饭。

第二天早上,一身是伤的老舍早早的起来,他换上一身体面干净的衣服,便打算出门而去。

这个举动再次将妻子吓了一跳。

由于昨天发生的事情,所以胡絜青担心,老舍一出门,会遭到针对。

所以,胡絜青立刻拦住了老舍。

但是,老舍看了妻子一眼,却说:“为什么不出去呢?我们真是反革命、特务?不敢见群众了?”



胡絜青到底是没有劝住他,过了一会儿,胡絜青也必须要出门,所以,她只能对着老舍千叮咛,万嘱咐。

只是,胡絜青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就是自己与丈夫的最后一面了。

妻子出门之后,老舍沉默了一会儿,便拿起桌上一本《毛主席诗词》,走到了院子里。

他四岁的小孙女正在院里玩儿,这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老舍就在一边,默默的看着孩子。

过了一会儿,他走上前去,对小孙女说:“跟爷爷说‘爷爷再见’。”

看见爷爷来逗自己,小孙女咯咯笑了,她伸出小手,对老舍摆了摆,乖巧地说道:“爷爷再见!”



老舍点了点头,随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他没有去文联,也没有去自己所熟悉的任何一个地方,而是一路往北走,一直走到了太平湖。

等胡絜青回家的时候,发现四处都没有老舍的人影,她一下子慌了,给所有的朋友都打了电话。然而,大家的回复都一样,没有见过老舍。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忽然有人告诉了胡絜青一个坏消息:“太平湖那儿有一个老头投水死了,好像是老舍。”

坐上公交车,赶往太平湖的时候,胡絜青仍在不住的祈祷,希望这个消息是假的。

然而,当她赶到太平湖畔的时候,却看到了已经被打捞上来的,老舍的遗体。



他身上的衣服仍是干干净净的,人们告诉胡絜青,老舍是存了必死的决心,硬生生的扒住了潮崖石头,让自己一直沉在水中,直到失去意识。

一个伟大的作家,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老舍在文学上的天赋与贡献,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的离去让整个文坛为之悲痛。

直到今天,老舍的作品依然源源不断的吸引新读者。

人们永远纪念他,也为他惋惜,只是这一切,老舍却再也看不到了。

参考资料:

胡絜青《老舍之死》

杨沫《自白——我的日记》

余开伟《忏悔还是不忏悔》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史风云
文史风云
每天提供有趣的历史资讯!
1671文章数 44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