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晋中市东南部。东与左权、和顺为邻,北与太谷、榆次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毗邻。榆社资源丰富。县域内埋藏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被誉为世界闻名的“化石之乡”。榆社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商有箕子开辟邑境,战国有廉颇、蔺相如“将相和”,名传千古。
历史沿革
榆社县历史悠久。早在商朝,县境为纣王叔父箕子采邑。周朝属并州。春秋为晋国领地。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先属韩,后归赵。
秦代,属于上党郡。西汉、东汉时名为涅县。三国时,归并州直辖。西晋泰始年间,涅县分置武乡(包括今榆社和武乡县东部,亦称古武乡),首置社城为县治。东晋大兴二年(319),邑人石勒称帝建立后赵,置武乡郡,郡治社城,辖沽(今山西和顺)、涅、武乡三县。北魏延和二年(433),武乡郡改称乡郡,武乡县改称乡县,治所均为社城。太和十五年(491),废乡郡和乡县,治所社城改置南亭川(今山西武乡县段村)。
隋开皇十六年(596),以社城取名榆社,县治亦在社城,属韩州。大业二年(606),复入乡县。义宁元年(617)复原,属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改属韩州。武德三年(620),分置偃武县,县治魏城。同时置榆州,领榆社、平城(今山西和顺仪城一带)、偃武三县。武德六年(623)废榆州,裁偃武,仍置榆社县,属辽州。武德八年,改属箕州。先天元年(712),改归河东道仪州。天宝元年(742),属乐平郡。乾元元年(758),属乐平郡改置的仪州。中和三年(883),属仪州改置的辽州。
五代十国时,先后被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统治。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废辽州,降榆社为镇,入武乡,属威胜郡。元丰八年(1085),复置榆社县,属辽州。金初归河东南路辽州。
元代,属平阳路辽州(后改称晋宁路)。至元三年(1266),并入辽山县。至元六年(1269),复原榆社,始置县治于城关至今。
明代,属直隶州辽州(归冀宁道)。
清承明制,仍属辽州。顺治年间,隶属冀南道辽州,后仍隶属冀宁分巡道辽州。
民国元年(1912),裁辽州,直属山西省军政府。民国2年(1913),归中路道(驻阳曲县)。民国3年(1914)6月,改属冀宁道。民国16年(1927),山西废道,直属于山西省督军府。民国26年(1937)7月后,日军侵犯山西,为适应战时需要,山西省政府遂于10月将本县划归第三行政主任公署(俗称第三专区)。同时,成立县抗日民主政府(简称县政府),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民国29年(1940)8月,本县划归冀太联办太行区第二办事处。同年9月,划入太行第三专区。
民国31年(1942)8月,日军侵占榆社县城后,以县城为界,将榆社分割为两部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在县境以北翟管村为中心的东北地区设榆北办事处(俗称榆北县),属太行二专区。
民国33年(1944)3月29日,全境解放,复原榆社,属太行三专区。
民国34年(1945)12月,正式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太行行署二专区。
民国38年(1949)5月,归太行行署左权专区,8月归榆次专区,9月6日归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归榆次区专员公署。
1955年2月,县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简称县人委),归榆次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并入武乡县,归长治专员公署。
1957年7月,复原建置,归晋中专员公署。
1969年6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简称县革委),属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1年6月,复称榆社县政府,属晋中地区行政公署。
1999年,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榆社县属之。
行政区划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6日,将和顺县温泉、堡下、曲礼、上城南、郜村、白家庄、北寨、郊口、石源、道陆、刘王后、双峰12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划归本县,设为第五区,于次年4月划归第二区。全县4个区为:一区城关,辖18个行政村、119个自然村;二区南白村,辖32个行政村、225个自然村;三区云簇,辖25个行政村、127个自然村;四区郝壁,辖19个行政村、176个自然村。
1953年区下设乡镇,全县为4区、1镇、47乡、609个自然村。一区区政府驻城关,辖1镇、11乡:青峪、城关(镇)、东汇、王景、段家庄、连家庄、旋余沟、潭村、小杜余沟、峡口、白村。二区区政府驻社城,辖12乡:两河口、泉滩、彰修、官上、社城、大寨、山崒、段峪、堡下、部村、马陵、仰天。三区区政府驻云簇,辖14乡:河峪、辉教、西周村、北河、后庄、偏良、向阳、云簇、鱼头、赵庄、高庄、南村、桃阳、壁图画。四区区政府驻圪塔滩,辖10乡:讲堂、柳泉、大垴、岚峪、郭郊、魏城、任家垴、白庄、台曲、庄头。
1954年废区制,撤销白村乡归山星乡,全县共有1镇、46乡、598个自然村。1956年5月,划和顺县的大牛、焦红寺、沙旺、琵琶窑、菜不测和太谷县的山头、武庄归榆社。全县改设5镇、17乡、25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5镇即:社城、城关、讲堂、郝壁、云簇。17乡即:部村、赵王、王景、柳泉、岚峪、白庄、台曲、桃阳、鱼头、后庄、偏良、清秀、两河口、新村、大寨、银郊、潭村。
1958年9月12日撤销乡(镇)建制,全县设立4个人民公社,辖190个管理区、517个自然村。其中卫星人民公社,驻城关,辖37个管理区、115个自然村;红旗人民公社,驻社城,辖63个管理区、171个自然村;灯塔人民公社,驻云簇,辖43个管理区、98个自然村;东风人民公社,驻郝壁,辖47个管理区、133个自然村。
1958年11月,榆(社)武(乡)合县(下称榆武),置榆社镇(卫星)人民公社。
1959年7月1日,榆武分治,复原榆社。9月,社城(红旗)人民公社分置仰天(星光)人民公社,郝壁(东风)人民公社划设岚峪(锦锋)人民公社。1960年,仰天(星光)人民公社驻地迁至北寨,改称北寨(星光)人民公社。
1961年6月1日,太谷县白壁、牌坊、常瑞、寺儿等16个自然村复归,设白壁(火炬)人民公社。同时,社城(红旗)人民公社划设大寨(曙光)人民公社,云簇(灯塔)人民公社划设东清秀(燎原)人民公社,岚峪(锦锋)人民公社划设讲堂(烽火)人民公社。
1964年,东清秀人民公社驻地迁至河峪村,改称河峪人民公社。
1971年5月,将武乡县石盘人民公社12个生产大队、25个自然村划归本县。年底,全县有11个人民公社、322个生产大队、474个自然村。
1972年,石盘人民公社及其所属生产大队归还原建制。同年,又从社城人民公社分设两河口人民公社,郝壁人民公社分设韩村人民公社,城关人民公社分设银郊人民公社和东汇人民公社。
1982年辖城关公社、云簇公社、两河口公社、河峪公社、白北公社、韩村公社、北寨公社、社城公社、银郊公社、讲堂公社、岚峪公社、郝北公社、东汇公社、西马村公社。
1983年9月,大寨人民公社驻地迁至西马村,改称西马人民公社。年底,全县有14个人民公社、336个生产大队、456个自然村。
1984年,改社队制为乡(镇)村制。
至1992年底,本县辖北寨、城关(镇)、东汇、讲堂、岚峪、郝壁(镇)、韩村、云竹(镇)、河峪、白壁、两河口、社城(镇)、西马、银郊14个乡(镇),334个行政村,430个自然村,1个居民委员会。
2001年3月,城关镇、银郊乡、东汇乡合并为箕城镇。郝壁镇、韩村乡合并为郝北镇。两河口乡并入社城镇。白北乡并入西马乡。
2021年4月,撤销岚峪乡、讲堂乡,并入郝北镇。
2022年榆社县下辖4个镇、3个乡:箕城镇、云簇镇、郝北镇、社城镇、河峪乡、北寨乡、西马乡,另辖:城区。共271个村、6个社区,县政府驻箕城镇东大街19号。
2023年榆社县辖,1个城区,169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4个镇、3个乡:箕城镇、云竹镇、郝北镇、社城镇;河峪乡、北寨乡、西马乡。榆社县常住人口11.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9万人,乡村人口5.95万人,全县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