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将领张治中:曾极力推动国共和谈,三到延安人称“和平将军”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49年,国共的最后一次和谈,为我们送来了这位朋友,他作为国民党的首席前来谈判,这场谈判最终因为顽固派的冥顽不灵而不欢而散。

后来,他选择留在北平,成为了我们的朋友。

他是拥护过旧中国的人,也是为新中国奉献的人,他为新中国名字“题”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他就是张治中,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是毛主席逢人就介绍的“三到延安”的朋友,更是为我国国名提出关键性意见的人。



后来我党召开会议,讨论新中国建立的相关事宜时,张治中受到邀请,参与其中。

在听到新中国名字之时,他提出可以删减两个字,毛主席欣然同意。

张治中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身份转变,他如何与我党领导人成为朋友,讨论后删减的两个字究竟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晓!

赤子之心为中华崛起

1890年,张治中出生了,他出生在列强欺负中国之时,从小因为清政府的剥削而难以吃饱穿暖。

后来清政府为了尽早偿还列强战争赔偿,再次增加了税收,这让本就贫困的农户家庭更加贫困。

可张治中的父母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依旧将他送进了私塾,而他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在私塾学习的那段时间,张治中凭借自己的聪明好学给教书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他的目标是考上陆军学院,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最终迫于生计,他没能如愿,16岁的他不得不出去另谋出路。

那时的中国正值混乱时期,军阀割据,清政府腐败不堪,他报国无门,原本期盼能上战场的他最终也只成为了一个小警察。

小警察的工作就是每天兢兢业业的巡逻,维护治安,在这期间他见了大街上百姓的来来往往,看到了那些人的不易,了解了那些人的辛酸。

他知道,目前的中国并不好,百姓民不聊生,他迫切想寻找新的出路,可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机会。

终于,辛亥革命爆发,看遍了官僚军阀恶行的张治中毫不犹豫的加入了学生军,他相信孙中山先生,更相信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一定可以拯救中国。



之后他进入了陆军第二预备学堂,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学生生活,他认真学习,努力训练,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士兵。

后来他参与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可渐渐地,他有些迷茫,他见到了资产阶级的退缩,因为他们的退缩,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这条路真的正确吗?

但眼下的局势容不得他多想,相较于之前的军阀混战,三民主义的确是一条比之前要好的出路。

1924年,张治中前往黄埔军校做代理总队长,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他认识了一个令他受益终生的朋友——周总理。

两人相见恨晚,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他们谈天论地,聊国家未来。



可好景不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量屠杀共产党人,被屠杀的人之中有张治中的朋友,还有他的学生。

张治中实在无法与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和解,他希望国民党能拯救中国,但他不接受现在的国民党的种种恶行。

无法自洽的张治中选择远离这个世界,他踏上了去往欧洲的游轮,他要去看看西方的世界,看看民主革命到底会为现在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也正是这一次的欧洲行,让张治中再次下定决心,成为旧中国的拥护者。

他见证了欧洲各国的繁荣富强,人民温饱不成问题,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能为中国百姓带来这种生活,那他所贡献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之后他踏上了返航的轮渡,心里描绘着中国的明天,他希望现在的中国在完成革命后可以变得如欧洲各国那样繁荣。



回国后他再次投入到国民革命中,希望早日实现国家的富强,可蒋介石的种种行为让他挫败不已。

柳条湖事变后,蒋介石要求不抵抗,声称:攘外必先安内。仅仅三个月,日军侵占我国东三省,多次屠杀我国百姓。

他多次提出应该先抗击日寇,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可一次又一次的提议都被驳回,张治中想促成两党和谈,可依旧被蒋介石回绝。

眼看日军蠢蠢欲动,张治中上言万字书,只求蒋介石先和谈,驱除日寇。

可当时的蒋介石全心投入到内战之中,全然不顾百姓安危,他的再次拒绝让张治中彻底心寒。

随后不久,西安事变爆发了,在张学良先生和杨虎城将军的逼迫下,蒋介石不得不答应先停止内战,全力反击日军。



内战停止后,国共再次合作,国民党的选择让张治中重新燃起了希望,或许这一切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不堪。

良师益友,情谊深厚

在国共合作全民一心的反抗下,日本节节败退,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张治中却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中国还没有换来真正的和平,赶走了日寇,但迎接中国的还有内战。

除非国共和谈,不然难免一战。

正当张治中忧心之时,一个好消息传来,蒋介石同意和谈。

他满心欢喜的参与到整个和谈事件的部署之中,可他不知道的是,重庆的会谈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阴谋。



他兴冲冲的去迎接毛主席,看着毛主席与民同乐,一路走走停停,与百姓交谈,临行之时,人民欢送。

这是张治中在蒋介石身上不曾看到的,他意识到,毛主席是与蒋介石截然不同的领导人,相对于蒋介石的不近人情,毛主席更加得民心。

但那时的张治中除此之外并没多想,见过欧洲繁荣的他,相信资本主义社会会让眼前这个中国发生彻头彻尾的改变。

在交流过程中,毛主席十分欣赏张治中的赤子之心,这番拳拳爱国心实在是太为难得。

到了重庆后,毛主席的住宿问题交给了张治中,张治中询问了毛主席关于住宿的要求,在一番考量过后,他推荐了几个地方,但这几处位置偏僻,不方便他人来拜访。

毛主席最终住进了张治中的宅院,张治中担心有人会伤害毛主席的人身安全,进而影响整个和谈,于是他并没有搬出宅院,反而是住在毛主席旁边的小屋,时刻保护他的安全。



两人有了长久的相处时间,他发现眼前这个领导人并不像国民党形容的那样心狠手辣,“青面獠牙”,相反,他更多的是随和与和蔼可亲。

重庆和谈对于中国十分重要,张治中几乎投入一万分的耐心,生怕和谈出现任何一点差错,他只希望和谈能够尽快成功,人民可以避免再次陷入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

毛主席在参与重庆和谈之前就意识到,这次的和谈很有可能是一场鸿门宴,蒋介石背地里小动作不断,绝对另有目的。

可当主席看到了张治中全心全意投入和谈准备之中后,他也为这样优秀的将领留在国民党感到惋惜,但他并没有当着张治中的面戳破蒋介石的阴谋。

直至和谈结束,毛主席离开之时,毛主席借向张治中表达照顾的感恩之情之时,表露了这次和谈不会是最后一次。



张治中心里也意识到了这一切绝不会那么简单,毕竟蒋介石不会无缘无故调集军队,他向往和平,可眼下所有线索都指向战争。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