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沁园春·雪》轰动重庆,国民党文人肆意谩骂,毛主席八个字回应

0
分享至

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虽然此次东征遭到阎锡山晋绥阻挡,只能撤回,但对毛主席来说,收获了一首空前绝后的词作《沁园春·雪》。

然而,这首词真正大放异彩,应该是日本战败后为了避免内战毛主席飞往重庆与蒋介石会谈,毛主席把这首词写在柳亚子的本子上。

后来,重庆的《新民晚报》副刊转载了这首词,因而名声大噪。接着,重庆《大公报》又将它与柳亚子的和词一起刊登,影响进一步扩大。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公开发表,可谓“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

几乎所有的文人都挥毫如疾,争相以词应和其中的韵律,静默的文坛瞬间变得热闹非凡。

但与此同时,毛主席的这首诗词让国民党方面的蒋介石心生嫉妒,夜不能寐。

一方面,蒋介石不想让更多人知道毛主席代表的共产党其实是文雅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而他自身的文笔难以匹敌。

另一方面,《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下阕,传达了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这种雄心让蒋介石惶恐。

因此,蒋介石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他找来一些能为他代笔的国民党文人,借题发挥,肆意扭曲这首词的内涵,蛊惑人心。

但此举,无疑只会更加颜面扫地。

1984年,台南神学院教授孟绝子在《狗头·狗头·狗头税》一书中,谈到《沁园春·雪》引起的“雪战”时,毫不留情面地说:

“可惜国民党党徒虽多,但多的只是会抓人、关人、杀人、捞钱的特务贪官;是只会写写党八股的腐儒酸丁级的奴才文官和奴才学者。结果,一直到逃离大陆时,国民党连一首‘毛泽东级的《沁园春》都没有写出来。”



那么,对于国民党文人的和词,毛主席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1945年12月29日,毛主席在给友人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

“鸦鸣蝉噪,可以喷饭”,这八个字的含义,可谓不言而喻了。

这段少有人知的往事,为《沁园春·雪》增添了别样的风采,而如今能让我们深受震撼的,仍然是诗词本身。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这首经典之作吧!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是毛主席诗词的代表作,有着“千古绝唱”的美誉。

毛主席不仅仅是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其诗词作品也优秀卓绝,从他的诗词作品中,处处蕴含着一名领导人的真知灼见和满怀天地的豪情。

该词上阕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将雪的形貌、神态和气魄,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欲与天公试比高”则显然又融入了诗人的胸怀、抱负和理想。

这首词的下阕,用“红装素裹”一成语,给读者唤起一个盛装美人的形象。而词人的遐想却远远超出了实景红日与白雪交辉映照的奇丽景色的界限。

“红装素裹”是虚笔,意指革命胜利后,中国改天换日一片光明的新气象,纵情歌颂了祖国的伟大山河,赋予它美的性灵,并在下阕中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发出对未来的憧憬的号召。



诗人已乘黄鹤去,他留下的诗篇和人格魅力,今朝又回到人间,让我们再品绝句佳篇里的思想。

探不尽的诗道无疆,韵律中的智慧成了我们的思念。

抹不去的丰功伟业,一代伟人的风骚化作红色的记忆,是诗魂魅力所在。

那江山如画,还会引来“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诗词游记
诗词游记
遇见更好的自己
50文章数 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