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国宝《步辇图》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分享至


传世国宝《步辇图》

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步辇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一直都有很强的存在感。画作取材自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

步辇图



画面上的唐太宗衣着随意,神态自若,惬意地坐在由6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面的禄东赞、礼赞官和翻译官,神情紧张,姿态局促。除了第一次见到唐朝皇帝的不安外,禄东赞大概还在心里暗叹:我们国王的求婚太难了。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唐朝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强盛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西藏,一位叫松赞干布的勇猛少年,奋力开疆拓土,平息内乱。公元633年,建立了吐蕃王朝(Tibet可能由此而来),定都逻些(今拉萨)。其勇猛之余,还不乏政治远见,他希望与强大的唐朝建立邦交。

公元634年,18岁的松赞干布,第一次派使臣带着金银珠宝向唐朝进贡求亲。不料,被一个叫吐谷(yu)浑的小国抢了先机。提亲未果,松赞干布的使臣沮丧地回到吐蕃。托辞说初到长安之时,接待礼遇规格很高,皇帝还答应了求婚。待吐谷浑使者去之后,向唐皇帝进了谗言,不仅降低了对我们的接待标准,还拒绝求亲。
公元640年,距松赞干布第一次求婚的7年之后,唐朝终于许嫁公主。从此,两国跨越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的障碍,实现了友好邦交,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西藏和内地的文化交往和血脉情谊。《步撵图》也成为汉藏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一、再现1300年前的和亲政策这段历史发生在公元641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15年,当时吐蕃(今西藏)的松赞干布向唐王朝求亲,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画作右边是唐太宗李世民坐着步辇,被众多宫女侍女簇拥着,右侧站立的三人从右边至左边分别为:典礼官,禄东赞,通译者,这个禄东赞为松赞干布的使者。松赞干布是吐蕃的第二十四世赞普,他统一了吐蕃,因为当时的唐王朝国泰民安,政治、军事、经济都得到空前发展,所以松赞干布比较仰慕唐王朝,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学习唐王朝。在公元634年,曾经向唐朝求亲,但是这次被拒绝了,后来松赞干布就想用武力震慑唐朝,逼唐朝就范,但是很可惜,被唐朝军队击败。于是在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来唐朝求亲,到了第二年也就是641年到达长安,面见唐太宗。当时到长安求亲的,除了吐蕃的禄东赞之外,还有其他4个国家的使臣。他们都带着贵重的礼物,都想迎娶唐朝的公主。唐太宗下了道命令,要求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5道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哪一国就能与唐朝和亲。 其中一道题目,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还有一道题目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它们各自的母子关系。
面对这两道难题,其他几国的使臣都直发愁,想不出什么法子来。禄东赞却很快动手干起来。他找到一只蚂蚁,在蚂蚁的腰上拴了一根马尾,然后把蚂蚁放进九曲明珠的小孔里,轻轻向孔内不断地吹气。不一会儿,蚂蚁便拖着马尾从孔的另一端爬了出来。禄东赞再把丝线接在马尾上,轻轻一拉,丝线就穿过了九曲明珠。
对于小马如何辨认母马,禄东赞用吐蕃人民在游牧方面的丰富知识,非常轻松地把问题解决了。他让人把母马和小马驹分开关了一天,不让小马驹吃饲料,连水也不给喝。第二天,再把马匹放到一起。饿慌了的小马各自跑向自己的母亲去吃奶,母子关系一下子就清楚了。还有其他三道难题,都是禄东赞取得了胜利。唐太宗看到禄东赞如此聪明、机智,十分高兴,他知道强将手下无弱兵,松赞干布一定是一个更为机智、聪明的人,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且唐太宗李世民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通过这次联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是汉藏民族友谊的见证。
二、位列史上十大名画实至名归
1、笔法风格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的享受。就像弹琴时的左手伴奏一样,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另外,只有典礼官一个人是红袍在身,未免显得孤零零的,仍然造不出喜庆的气氛。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映衬出一种祥和、喜庆的气氛。
2、构图色彩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于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吐蕃,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如果再考虑仅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土黄色,那么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3、绘画技术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着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纯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三、不想当画家的右相阎立本
1300多年前,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的使者禄东赞,在经过长达数千公里的跋山涉水之后,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丁卯日,携五千两黄金和众多聘礼抵达长安。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迎娶大唐的文成公主。正月甲戌,禄东赞被唐太宗接见;正月丁丑,文成公主离开长安前往逻些(今拉萨)。
从禄东赞抵达长安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此间一共历时11天。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创作的这幅《步辇图》,展现的正是禄东赞来到长安7天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接见的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阎立本(约601年—673年),唐代雍州万年人,也就是今天陕西临潼人。他出生后第三年,隋炀帝杨广登基。到他18岁之时,改朝换代。阎氏家族自北周起,世代高贵。阎立本的父亲阎毗曾娶北周武帝的女儿清都公主为妻,也就是说,阎立本是北周武帝的外孙。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