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鲁迅为什么远离胡适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鲁迅与胡适在中国大陆是很热的人物。可惜两人的遗产被划在不同营垒里,左派视鲁夫子为精神的先驱,自由主义则认为他们在沿着胡适之路寻找未来。这其实是单值思维之见。鲁迅与胡适的关系,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可怕。细细分析,他们确有不少交叉的地方。了解了他们的相似处,才知道他们分道扬镳的原因。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与胡适的许多观点惊人地相似。比如对白话文的态度,对儒学的理解,对人道主义艺术的思考,都有逻辑的相似性。胡适的《尝试集》,鲁迅的《呐喊》《彷徨》,都是开创新风之作,且白话文的使用都颇为自如,与旧的士大夫的遗产颇为隔膜了。在他们之后,文学与学术,都与晚清学人有了界限,剔去了陈腐的东西,融入了西洋的鲜活的思想。此后中国文学有了新的元素,新文学以不可阻挡之势前行着。就贡献而言,他们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



▲ 鲁迅一家

鲁迅留学日本,读了尼采之书,且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诸人影响,思想有两种对立的元素并存。一是人道的思想,科学的理念。这些是讲究确切性、绝对性的。其立人的理念就在这个层面上建立起来的。但另一方面,尼采、克尔恺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统,使他的认识论带有了非确切性、反本质主义的色调。这主要反映在文学文本的深层结构中。新文化运动初期,在与保守群落论战的时候,鲁迅与胡适站在一起,用的也是绝对化的话语方式。进化论、改革的思路,都是一种本质主义思想的外化。新文学的建立,没有这样的意识是不行的。在这方面,胡适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理性模型,颇为完整,也最有特色。说他是领军人物,确实实至名归。

如果不是因为政治原因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差异可能只在审美的层面上。后来的情况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鲁迅与胡适渐行渐远,为文化群落的分裂各助其力,无意中改变了历史的地图。

众所周知,鲁迅是章太炎的学生,章门弟子,多有狂士之风。在学问上,有六朝的味道,方法上则延续了清人的朴学传统。就是说,在学理上求精求深之余,趣味上有反士大夫的痕迹。章太炎写文章,词语不同于常人,陌生化的表达里蕴含着反流行的思想。他们多为文章家。文章家,旧式的以桐城派为主,把思维变窄了。章门弟子是反桐城派的,往往走险境,不想在旧路徘徊。或者说,文章之道在另一个层面上,没有重复以往的滥调。在审美上,喜欢李贺、李商隐一类的人物。可是胡适中规中矩,他虽然也远离桐城旧气,但在气韵上除了一泓清水的陈述外,跌宕起伏之音寥寥,章门弟子就看不上他了,以为缺少味道。而学术又不同佛学、禅宗等等,私下有些讥语。门户的事情,和真理可能很远,我们且不说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