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俄罗斯“非死不可”?西方“整死”俄罗斯的深层次原因

分享至

为何俄罗斯“非死不可”? 西方“整死”俄罗斯的深层次原因

众所周知,自苏联解体以来,作为其继任者的俄罗斯在综合国力上早已无法与曾经的红色帝国相提并论。

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曾以一种近乎抛弃尊严的方式,试图加入西方阵营,但遭遇冷淡态度,西方国家甚至将其置于死地。

这30年来,北约的东扩一波接一波,如今更是将枪口直指俄罗斯家门口的乌克兰。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很难理解作为胜利者的西方为何不愿张大怀抱,大方接纳失败者的乞降呢?为何要采取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态度呢?

实际上,所谓的西方对俄罗斯的仇视是一个过于笼统的说法。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在西方阵营内部,对俄罗斯的态度分为几个派系,每个派系对俄罗斯的仇视程度各不相同。

首先,让我们以阵营为基础进行分析,解析西方对俄罗斯的历史渊源以及现实利益考虑。

西欧的微妙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西欧国家。在西方阵营内,西欧国家对俄罗斯的态度相对友好。

例如,在默克尔执政时期,经常与普京保持一种眉来眼去、勾勾搭搭的关系。

众所周知,西欧阵营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有些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情势。

以德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既忌惮俄罗斯这个强大的蛮族力量,又在精神上蔑视其出身。

然而,俄罗斯对待这些国家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这个国家常常在实力上蔑视西欧,却在精神上对其文化无比仰慕。

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二世,历代俄罗斯沙皇都不遗余力地试图带领俄罗斯融入西欧阵营,却换来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彼得大帝的努力

双方之间这种拧巴的关系,其根源还需追溯到历史上的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宗教。

众所周知,西欧国家普遍信奉天主教或新教,而俄罗斯则信仰东正教文明。

公元1054年,由于教义分歧和利益冲突,东正教与天主教发生分裂。最终,双方互相开除教籍,形成长期不相往来的局面。

尽管双方都信仰上帝,但在对方眼中却被视为异教徒,形成了深刻的宗教隔阂。

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功攻陷了基督教圣地君士坦丁堡,将以君士坦丁堡为大本营的东正教取代为伊斯兰教。

历时400多年的两派之争以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方式结束,天主教短暂地统一了基督教世界。然而,天主教会并未因此而欢欣鼓舞,因为奥斯曼帝国并未停步于此。

君士坦丁堡继续向欧洲腹地巴尔干推进,罗马教皇面对咄咄逼人的奥斯曼帝国束手无策。在病急乱投医的情况下,他将目光转向了东欧平原上新兴的基辅罗斯公国。

基辅罗斯公国,是维京海盗与斯拉夫人的后裔,被当时的欧洲文明人视为蛮夷。

然而,面对不断逼近的奥斯曼帝国,罗马教皇不得不将个人观念抛诸脑后。他打算与基辅罗斯建立联盟,共同对抗奥斯曼帝国。

然而,当时的欧洲贵妇们却无一愿意嫁到这个看似荒芜的地方,使得教皇陷入困境。

幸运的是,教皇并未为难太久,有一位毛遂自荐的人为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一位名为索菲亚的亡国公主逃到罗马教皇的领地寻求庇护,并在那里居住了几十年。

索菲亚公主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她认为与其在罗马过着依赖生活,不如到基辅罗斯去谋求机遇。

教皇一看,虽然年事已高,但毕竟是贵族血脉,同意了这个提议。

然而,教皇没有想到这一嫁竟然引发了一个大问题。

在索菲亚公主的影响下,当时处于文化沙漠阶段的俄罗斯人很快全体皈依了东正教。同时,流离失所的东正教徒也迅速从各处涌向基辅罗斯公国,这些人多是当年东罗马帝国的精英。他们的到来为俄罗斯人带来了大量典籍、人才和技术,使基辅罗斯首次真正接触到先进文明。

这一时期,俄罗斯人一直被欧洲人视为蛮夷,面对来自文化高地的蔑视,俄罗斯人感到十分自卑。然而,随着东正教的传入,俄罗斯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从那时起,俄罗斯人开始自居为东罗马帝国正统的继承者,号称第三罗马,并向外宣传要以恢复罗马帝国的伟业为己任。他们通过这种做法,类似于春秋时期楚国僭越称王,与南方的小西周平起平坐,对此,欧洲人感到十分反感。

当时西欧也有一个宣称自己为罗马正统的国家,即由日耳曼人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双方在围绕正统问题上产生纷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找到了一些相处之道。

几百年来,双方的冲突更多地体现为文明冲突,而非很多人臆想的地缘政治矛盾。

由于几百年来俄罗斯很少在西欧占有土地,并且缺乏这方面的意愿,他们与西欧更像是晋楚争夺中原霸主的关系,追求的是对方的承认而非死磕。

因此,只要东正教文明愿意妥协,合作仍然是可能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