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遗产的争议:季承呼吁北大归还遗产,秘书李玉洁出面反驳

分享至

季羡林遗产的争议:季承呼吁北大归还遗产,秘书李玉洁出面反驳

2009年7月中旬,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季羡林先生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98岁。一时间,世界各地的悼念者纷至沓来,北大的相关工作人员迅速设立灵堂,接待前来吊唁的人们。

8天后,季羡林先生的遗体被运送至北京八宝山的革命公墓礼堂暂放。

在鲜花和松柏的簇拥下,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躺在身披党旗的老先生旁边,进行最后的告别。老先生的亲属在一旁默默握手,以示感激。

回顾他的一生,季羡林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佛典语言方面,他是享誉中外的“东方学”大师。

然而,就在老先生的葬礼刚刚结束时,关于他和儿子季承的传闻再次浮出水面,演变成一条轰动一时的新闻。



01,父子十三年的隔阂:他们本应该是最亲近的家人,却在咫尺之间互不相见。季承于1935年出生在济南,他的母亲是季羡林的原配夫人彭德华。彭德华比季羡林年长4岁,虽然只读过小学,但对季羡林和他的家族贡献良多。季羡林感激妻子,选择维持这段包办婚姻和家庭的表面祥和。

然而,暗流一直存在,深深地影响了季承。在童年时代,季承从未见过他的父亲,对这个在照片中只是一个陌生男人的天生疏离感始终存在。

在11岁那年,他得知留学德国十年的父亲即将回国,略感无措。因为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这个只在照片中见过、在母亲口中听说过的男人。

季羡林如期回国,给孩子们带回了相同的礼物:一支在当时是稀罕物品的钢笔。然而,季承在熟悉父亲之前,季羡林就告别亲人,赶赴北京从事教育工作。

1952年,季承考入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与季羡林见面的机会增多了。但正如季承所说,见面虽多,却不等于变得亲近。他表示,“和父亲熟悉,确实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十年后,季承的祖母和母亲一同搬到了北京,全家人迎来了一段难得的愉快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因为“特殊时期”到来,季羡林被关押,季承因此中断了与父亲的联系,父子关系重新变得疏远。

1995年对季羡林父子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当时,彭德华因病住院,季承和季羡林之间产生了口角和矛盾,彼此说了一些尖锐的话语。

随后,彭德华病故,季羡林与季承的父子关系急剧恶化,进入了一段漫长的僵持阶段,两人在咫尺之间却拒绝相见。



对此,季承表示,媒体报道夸张了事实,阻止他和父亲见面的并不是他们彼此之间,而是“某些人”。他澄清了北大的嫌疑,将矛头指向与北大有关的“某些人”,并一直未透露真正的原委。

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季羡林自己拒绝见儿子季承。在2003年,季羡林亲笔写给吴新英的信中写道:“季承来301医院别有用心……反正,我坚决不见他,我见不见谁的权利,总还是有的吧。”

在父子13年的隔阂中,除了当事人,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说出孰是孰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季羡林与儿子“分别”的13年中,北大确实细心照顾着老先生,让他能够安享晚年的宁静。

02,他人眼中的老人:曾照顾过“爷爷”的医护人员都很怀念他

从1995年到2002年,季羡林一直居住在北大朗润园。而从2002年开始,由于病情加重,他转入301医院。

季承说:“父亲住在朗润园时,我常常到园中转转,与父亲的助手打招呼,主动回避父亲。每逢节假日,我都会送大量山东斋菜到父亲秘书家,秘书李峥的儿子李小军通常只留一部分,其余全部送给了父亲。父亲对此心知肚明,但从不言明。”

当季羡林入住医院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季承认为,有些人试图“霸占”和“垄断”这位国宝大师,因此刻意阻挠父子见面。



然而,301医院一直照顾季羡林的医护人员表示,季羡林的晚年生活非常宁静。大家有了烦心事,常常会到他的床前坐一坐,与他聊一聊,听老人不缓不慢地安慰几句,烦恼便会烟消云散。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