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明朝诗人写一首咏梅诗,毛主席非常喜爱,曾为它一日连发三封急信

0
分享至

明朝诗人写一首咏梅诗,毛主席非常喜爱,曾为它一日连发三封急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梅花被看作刚直高洁、冲寒斗雪的傲岸品格的象征,也代表着坚毅、执着和不畏艰险的可贵品质。

毛主席一生恋梅、惜梅、品梅、咏梅,他视梅花为知己,也喜爱用梅花来比拟自己。

《卜算子·咏梅》是毛主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很多人都非常喜欢: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伟人的诗作大都气势磅礴,即便是对一朵梅花,写得也是意境开阔。

不屈、不媚、不争、不抢,这便是毛主席的真实写照,在经历了那些艰苦的岁月之后,心无所惧,总是可以以长者的姿态俯瞰万事万物,一声长笑,谁主沉浮。

这首诗非常经典,但鲜为人知的是,毛主席在写这首《咏梅词》时花费了不少的心血,查阅了很多资料,而且还留下了一段轶事。



1961年11月6日上午,为了写好咏梅词,毛主席给秘书田家英连写了三封信,其他帮忙找一首咏梅花的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这句诗出自《梅花九首·其一》,作者名为高启,是明代著名的诗人,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对这一句咏梅诗情有独钟呢?

这是因为,这首诗写出了梅花的别样风情。

《梅花九首·其一》——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前人称这首诗“飘逸绝群,句锻字炼”。

诗题为咏梅,实则是诗人心灵的自白,表现了高洁的品格和精神,艺术性非常高。

梅花,是琼台仙株谪落到凡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尽管谪落在凡间,也是谪落在江南,谪落在山林。

它虽然平凡,但是却没有庸俗气,也没有脂粉气。而只有山林气,隐逸气。

于是,开篇的起句为:“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颔联“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历来被人称道。

大雪满山,万物摧折,群芳萧瑟。梅花却仿佛高士静卧,何尝会把大雪放在心上?

说梅花“傲霜斗雪”,其实还是小看了。

和桃花不同,桃花在春风中得意;

和牡丹不同,牡丹在百花中争艳。

梅花是雪月光中的美人,于苦寒中见静气,在风雪里自从容,这才是梅花的精神。

大雪在无意中却成了梅花的装饰。

颈联的写法又不同。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梅花是长于寒冬,死于春天的。

然而,寒时有竹相互依偎,梅竹双清。春来,虽然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是“只有香如故”了。

诗句虽然平和,但是我们却能从中对出一股倔强之气。

尾联,借指南朝的诗人何逊说事,“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是说:

何郎一去无知己。在我这个知己到来之前,梅花已寂寞地等待了多少年了呢?



正是高启的这首梅花诗给了毛主席灵感和启迪,大雪飘飞里,高启的梅花傲然于枝头,向天地展现它的洁白无瑕,它孤傲高洁,比陆游那枝驿外断桥边绽放的野梅花,多了些孤高,少了些自哀自怨。

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主席便欣赏高启梅花的“梅之精神”。一高启本人,不畏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

我想,毛主席一定是深受这首梅花诗的思想的影响,才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卜算子·咏梅》。

据《博览群书的毛泽东》一书记载:

当天,毛主席读到高启的《梅花》,欣喜非常,随即就用草书写下全诗,在右起写下了大大的几个字:

“高启,明代最伟大的诗人。”

在“伟大”的下面,他还重重划了一道横线,以示强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诗词游记
诗词游记
遇见更好的自己
50文章数 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