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智说④丨李志明: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0
分享至



核心观点

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李志明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因此,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列为2024年重点任务之一。

准确理解和把握民生的内涵、外延和特征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孙中山对民生最集中的阐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因此,民生概念的内涵,简单来讲,就是人民的生计或民众的生活。当前,对于民生概念的外延,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理解。广义的民生概念,是指所有直接或间接与民生有关的事务。其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何领域。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领域来界定的,属于“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领域的事情,与民众生老病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基本发展权利的实际享有和实现的状况。相对于广义民生概念,狭义的民生概念更易把握,也更贴近具体民生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其中,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分别对应的儿童福利、基本教育、就业与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基本养老保障以及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领域,是民生事业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最为突出的民生问题,基本覆盖了每个人生命全周期的重要方面。

民生具有层次性。民生包括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三个层次。底线民生为困难群众生活托底,主要是指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其是政府在民生领域不能含糊、不能推卸而必须坚持、必须做到的事情。基本民生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包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等,满足群众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基本需求。这是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主要任务。质量民生是指更高层次的民生保障,侧重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这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也是我们在搞建设、谋发展中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了解民生的层次性,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分清主次,在守住底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同时形成合理预期,使人们认识到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自身奋斗的目标。

民生具有发展性。民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受社会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水平等的影响,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的边界也是相对的,一个时期质量民生的内容在下一个时期可能成为基本民生的内容。因此,我们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满足群众新期待,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切不可有懈怠和一劳永逸的思想。

民生需求是刚性的。很多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民生需求具有刚性的特点,其待遇水平容易往上升、难以往下降,其制度调整更是困难重重。这启示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超前,以免引发“福利病”,妨碍经济持续发展,也不能滞后,以免妨碍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为政贵在行,民生重在实。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尽力而为是负责态度,量力而行是科学精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尽力而为,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做好民生工作,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把更多的政府工作精力投入民生领域,努力建设服务型、民生型政府,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民生投入是纯消费”、民生“光投入不产出”的错误看法。事实上,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主要民生领域的持续投入,收获的将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就业质量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后顾之忧的缓解、健康水平的获得,所有这些都将为经济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巨大需求和持久动力。

量力而行,就是要按照“有多大能力解决多大问题”的原则,合理确定民生工作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这既是资源和能力约束的客观要求,也是民生刚性增长规律下我们应当作出的理性选择。如果我们在进行民生建设时不管不顾,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会造成工作的被动,还可能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因此,在确定民生建设标准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向发达国家看齐,向福利国家看齐,而应该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循序渐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

抓好重点民生领域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对此,2024年应围绕以下重点着力推进。

一是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必须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要完善调控手段,充实政策工具箱,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让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扩大服务业就业,拓展农业就业空间,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稳定发展以增加就业,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二是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首先,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危机”和“生存恐惧”,维持了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准,切实起到兜底保障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解除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失能等后顾之忧,保障参保人在风险事故发生后的基本生活。再次,要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定群体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

三是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落实和完善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生育支持政策,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生育率合理回升;另一方面,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养老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康复辅具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适老化转型。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36090文章数 6310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