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写的《菩萨蛮·黄鹤楼》,比崔颢的《黄鹤楼》更胜一筹

0
分享至

毛主席写的《菩萨蛮·黄鹤楼》,比崔颢的《黄鹤楼》更胜一筹

提到黄鹤楼,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崔颢那首诗,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李白当年登上此楼时,目睹此诗,大为折服,因此留句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不过,到了近代,伟人毛主席有一次登临黄鹤楼,也写下了一首词:《菩萨蛮·黄鹤楼》,水平也非常高,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写于1927年的春天。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正在篡夺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图谋分裂叛变,而当时的中共中央主要负责同志,不仅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反而对已经发展起来的工农运动严加限制,拒绝了毛主席和其他许多同志的正确主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正处在危机四伏的严重局势之中。

如此严峻的形势,毛主席深感忧虑:

中国革命何去何从?中国革命出路何在?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面对苍茫空阔的楚天,惊涛拍岸的长江,心情忧郁而沉重的毛主席心生感慨,诗兴涌动,不禁吟出了激昂慷慨的《菩萨蛮·黄鹤楼》。



此篇为写景之作,又是情景交融的杰作。

全篇皆景语,仅在结尾半句抒情,这在毛主席诗词中绝无仅有。

全词从大处着眼,从远到近,层层展开。

开头两句,是登高望远,一个“流”字,一个“穿”字,将东西奔流之长江和南北贯穿之铁路立体化、动态化。

下面两句,“莽苍苍”、“锁大江”,既在字面上与前面两句相呼应,更在意境上反映出作者惆怅的心境。

特别是一个“锁”字,为上阙的点睛之笔。

此“锁”乃“心锁”,有江断帛烈之感,准确地表达了毛主席那种正确主张得不到采纳,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险,万分沉重的心情和对民族未来的无限关切。

下阙“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两句,借用典故,怀古思今,应物斯感。

崔颢苍凉的诗句和传说的神话故事,并不能消减毛主席心中的忧思,作者并非为了登楼赋诗,因为黄鹤楼此时已毁,只有遗址可寻,实际上是对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忧虑。

词的最后两句,一个“酹”字,一个“逐”字,将情感推向高潮。



全词的关键,在于“心潮逐浪高”五个字。

前面“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似乎和崔颢的《黄鹤楼》所说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意思差不多;

“把酒酹滔滔”,似乎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说的“一樽还酹江月”的意思差不多。

但是,同样是怀古,崔颢怀古的结果是悲哀,毛主席怀古的结果是振奋。

同样是酹江,苏轼所表现的心情是颓废,毛主席所表现的心情是激昂。

我们拿“心潮逐浪高”一句,和崔颢所说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较,或者和苏轼的“人间如梦”相比较,就能看见无产阶级政治家的思想感情和封建阶级文人的思想感情有本质上的不同。

毛主席在革命遭受挫折的岁月里,不是意志消沉,而是革命情绪更加高涨。

“心潮逐浪高”,是说心中的波浪和江上的波浪一般高,作者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热血正在沸腾,准备迎接新的战斗,坚决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1927年,已经过去90年,离我们很遥远了。现在的中国,已经部分实现了毛主席当年的愿望。

今天的黄鹤楼,已经重建重修,是国家5星级旅游公园。

在那里,壮丽的景色中没有沉郁苍凉,但是回味毛主席的《菩萨蛮·黄鹤楼》一词,仍然会感受到壮丽的景色中有过的沉郁苍凉、昂扬的革命激情和坚定的革命理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诗词游记
诗词游记
遇见更好的自己
50文章数 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