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的柱石郑维山

分享至

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给军迷们的印象,很多人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稳”,可以说是一场“和平的战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场战役的重头戏,以北平和平解放而告终,我军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用军事和谈判的手段,迫使傅作义25万守城大军接受和平改编,整个过程似乎“风平浪静”。

然而实际情况是,平津战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和平”,在战役的过程中,有一场仗犹为“惊险”,差点改变了战役的走向,这一仗就是新保安战役。当时负责在前线指挥的司令员和政委意见冲突,关键时刻司令员冒着被兵团批评的风险抗住压力,动用最后决定权,最终使局势转危为安。

这位司令员是谁呢?他就是郑维山。



今天我们就说一说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刚刚胜利结束后,主席就把目光投向华北和华东两大地区,开始筹划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

当时,地处平津的傅作义集团正好处于全国的“鸡喉”位置,兵力虽然有50余万,但是一旦东北野战军乘胜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会师,势必将对其形成“锁喉”之势。

在这种形势下,平津能守住的机率几乎为零。为此,傅作义做了两手准备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