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中英在香港边界爆发惨烈武装冲突,解放军差点占领香港

分享至


现在的中英街

1967年5月以后,亲大陆的香港左派在香港发起“抗英暴动”,激起正奋身于“文革”狂潮的中国大陆军民“反英援暴”的极大热情。港英当局以“维持治安”为名,出动警察、防暴队(装备精良的警察),以及英军,对左派工人和学生进行镇压。

中国政府对港英当局发出严正抗议。中国大陆各地纷纷举行大规模集会,抗议港英当局的行动。

北京发生了狂热激动的红卫兵和造反派,在愤怒中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事件,英国伦敦等地也发生了中国驻英外交人员的反英冲突事件。

不久,中英双方便在大陆与香港边界的沙头角爆发了一次激烈的武装冲突。

战争冲突地点:沙头角

沙头角虽说是弹丸之地,但是其为名扬四海的世界上4个分裂地区(点)之一:朝鲜三八线将朝鲜半岛分裂成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越南北纬17度一线也曾将南北方分成两个政权——南越和北越国;德国的柏林墙又曾将德国分成两个国家——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再就是我国的深圳沙头角中英街了。

前3个分裂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以后形成的;而沙头角中英街则是清朝光绪年间所定。

昔日朝廷所立的高1米宽0.4米的石碑立于中英街的分界线上,将一条长约300米、宽5米的街道分成两个世界。

我方当时的行政区划上属于沙头角公社,是惠阳地区所属的宝安县境内地域范围最小、人口最少(约1000人左右)、地理位置偏僻的一个公社。沙头角公社只有7个自然村。

从内地进入沙头角镇从东向西经过一座长10米、宽5米的水泥桥便是中英街口,街口中间就立着那块分界碑。


上世纪60年代,中英军人在中英街对上峙

路中间有一条宽5米深6米的水泥结构水渠,长400多米,直通到海边。以渠道为界,西面为英方辖区,街两边全是店铺;东面为中方辖区,沿着水沟有一条行人道,人行道的下面分布着全都背向西面的住房。

南面就是大鹏湾,在大鹏海岸上,我部1营6连1排的营房就坐落在那里。按规定,凡是海水所到之处均属于英方。大鹏湾时常有英军舰和水上警察的巡逻舰艇四处游弋,我方仅限于渔船能在大鹏湾海面活动。

冲突前中英双剑拔弩张

随着中英关系和香港局势的紧张,中英边界地区的中国边境民众,不断发起“反英援港抗暴”事件。

6月~7月间,仅宝安县民众在罗湖、文锦渡等边界地区的集会,向边界对面的英军、英警进行挑衅和过境袭扰事件即达数百次。


英警镇压中国民众

而英军、英警对香港市民的镇压行动,更激起了香港左派市民将香港的暴动与与大陆的反英行动连成一体的期望,他们成群结队到防暴队驻地——联乡会大楼抗议,并到中英街附近地区示威,与此同时,又派人穿过到中方地界,报告英军英警的动向。

为了阻止边境老百姓会合,英警将处于中英街街口的一座高30多米的大炮楼用铁丝网封锁起来,但很快就被群众扒开。

对此,英警施放催泪弹,或从炮楼下来用警棍追打群众,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7月5日。

因为英警的追打,许多中国民众受伤。

英警的粗暴激起了民众的愤怒,更造成了中英边界地区局势的极度紧张。

中英关系濒于交战边缘。为此,双方都在边境地区加强了军事力量。

从1967年7月5日下午,英军开始大量增兵,集结于边境线地区,以及携带轻、重机枪和大炮等大批武器装备。


英军在中英街筑好工事

英警的防暴队也增加了100多人进驻联乡会,加上原有人马共有200多人,而且配备了几十挺机枪。

而在另一边,我方驻军7085部队(广东省军区守备部队的一个团)也做了相应的作战准备工作。

我方的部署是:处在第一线的是广东省军区守备部队的一个团,其2、3营和机炮连。沙头角镇所有高建筑物上都堆上沙包,架起轻、重机枪和高射机枪。并将部队的武器发放给民兵,让民兵越界战斗。

与此同时,驻扎在横岗、盐田等地的野战部队视情况变化,随时待命出发增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