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侠”?南侠展昭和绿林好汉相比为何不同?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如果你曾经历过1995年,应会有这样一段记忆——有段日子,每天晚饭后等到播放电视剧的“黄金时间”,好像无论调哪个电视台,屏幕上都是一张额头上长着月牙的黑脸映入眼帘。正是那年,金超群、何家劲等人主演的《包青天》(1993版)登陆各大卫视。这部剧长达236集,播出的频道又很多,以至于每晚看包公开堂审案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就连幼儿园里的顽童也会把片尾曲《新鸳鸯蝴蝶梦》改了歪唱:“昨日开封发大水,冲断展昭两条腿,展昭没有腿,怎么飞?”

没错,剧名虽然叫《包青天》,但人气最高的恰恰是包公身边那位武艺高强、玉树临风的展昭展护卫。即便是不谙世事的小孩,也会对那个飞檐走壁的展大侠充满羡慕。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童年男神展昭不仅在宋史上查无此人,甚至在包公故事流传的数百年间都难寻其踪迹。他的出现,要到清代中晚期——在那个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合流的时代,一部《三侠五义》奏响清官与侠客协奏的幻想曲。

“成就当时石玉昆”

清道光年间,有位叫石玉昆的说唱艺人名动京城,他凭借高超的技艺,将开封府包青天断案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他对原有故事进行融合和创新,加上高超的说唱技艺,最终改编出一部故事较为完整、重点突出的石记“包公案”。当然,石氏说唱的包公故事之所以能够在京城名声大噪,有个关键点还在于其风格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公案故事,而是加入展昭、白玉堂、欧阳春、韩彰、蒋平等侠客。庙堂公案之外还有江湖故事,自然令无数听众沉迷其中,石玉昆也誉满京城数十年。



1993版电视剧《包青天》中的展昭(何家劲饰)。这一人物出自小说《三侠五义》

这些精彩故事能得以流传,多亏听众里的“铁粉”,他们将石氏口述记录下来,整理成《龙图耳录》一书,把说唱文学改为章回体小说,使其能得以留存并继续传播,而这个版本的情节基本无增添,应该较接近石玉昆原版唱本。

从《龙图耳录》到后来广为人知的《三侠五义》成书,还经历数十年辗转打磨,最终,《侠义忠烈传》问世,当然,它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书名——《三侠五义》。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即畅销京城,其受众辐射到各阶层,其中包括许多朝中大员。曾在道光时期担任过翰林院编修,晚年又潜心研究学术的俞樾也很喜欢这部作品。到光绪十五年(1889),俞樾索性自己操刀校阅,“援据正史,订正俗说”,更名为《七侠五义》再行出版。这个版本除了第一回是俞樾重新撰写之外,其他内容基本与《三侠五义》相同。至于该书畅销的数年之内,市面上又出现的《小五义》 《续小五义》等著作,都属于借着热度由其他作者撰写的续书,但它流传最广的书名还是《三侠五义》。



清光绪刊本《三侠五义》,为光绪九年(1883)重印本。《三侠五义》于光绪五年(1879)刊印后,迅速畅销,数年内多次重印

何为侠者?

所谓“三侠”实则有四人,即北侠紫髯伯欧阳春和南侠展昭,此外丁兆兰、丁兆蕙双侠合为一侠。五义则是著名的“五鼠”——身轻如燕的钻天鼠卢方、善挖地雷的彻地鼠韩璋、铁臂神拳的穿山鼠徐庆、智谋不凡的翻江鼠蒋平、文武双全的锦毛鼠白玉堂。

“包公案”的主角不应该是包拯包青天吗?怎么成江湖人士的天下了?

其实这恰恰是《三侠五义》最引人入胜之处,在这部作品里,数百年来流传的各种包公故事成了作者的素材甚至是背景板。他真正用心构造的,是一个恩仇千里迢递,满目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

自元杂剧始,包拯就以铁面无私、明察秋毫、为民请命的清官形象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而乘着公案小说发展日趋兴盛的青云,包公这么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自然也成为小说创作者的必选IP。公案小说发展到明代,呈现出繁荣局面,最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一批公案小说集,迄今流传在世的版本中,诸如《包龙图判百家公案》 《包龙图公案词话》等作品皆以包拯作为主角来处理各类大大小小的案子。但《三侠五义》里用很大篇幅塑造的侠士群像显然不是传统公案小说的风格,而属于古典小说的另一大流派——侠义小说。

何为侠义小说?其精神在“侠义”二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