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红邻善治 绣美湖湾 ⑤ |“五邻”营造激活善治动能 “家邻北桥”焕活一池春水

0
分享至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滨湖区以“小区党建”为突破口,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城市最小细胞,着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不断擦亮城市社区“幸福底色”。

滨湖20年的城市化进程,安置房小区、商品房小区层叠而起,老旧小区华丽焕新,产业园区、商圈楼宇等新形态“小区”不断涌现。今年以来,滨湖区立足区位特色,大力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针对不同小区分类施策、重点攻坚,大力培育“红邻善治绣美湖湾”小区党建品牌,推动老新村“和美和善”、安置房“安居优居”、商品房“同心同治”、产业集聚区“宜居宜业”、商圈市场“融合融享”……以点滴变化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绣靓丽湖湾高品质生活“新画卷”。

“五邻”营造激活善治动能 “家邻北桥”焕活一池春水

背景·动因

破解“村民”向“市民”转身难题

从“村民”变“市民”,对安置房居民来说,是一种转变,对基层党组织来说,更是一项挑战。位于河埒街道北桥社区的北桥人家小区于2014年交付安置,常住居民约3000人,由原唐巷、北桥村等自然村拆迁安置而来。村民上楼后,如何提升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的凝聚力?如何使社区服务和治理触角深入到小区、楼道?如何充分发挥熟人网络优势,激发社区治理活力?面对三大难题,在北桥社区党委引领下,小区党支部从“组织近邻、服务便邻、文化乐邻、自治聚邻、志愿益邻”五大模块入手,探索打造“家邻北桥”小区党建品牌,着力打造“生活圈”“服务圈”“管理圈”高度统一、有效衔接的共建共治共享小区治理新格局。



聚焦·做法

用“五邻”模式激活小区治理新效能

组织有抓手,打造“近邻”网络体系。为进一步打通党在小区的“神经末梢”,将组织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北桥人家小区以若干楼栋为单位,设立4个楼栋党小组,遴选公道正派、热心服务、有“一技之长”的党员担任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每名党员中心户联系60-70户左右居民,并担任“红色物业”党支部委员,搭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联动红色物业)—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社区居民”五级联动治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与联系服务群众“无缝连接”。



资源有平台,下沉“便邻”居民服务。为延伸党组织“工作手臂”,北桥人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联盟“公益合伙人”凝聚力,积极整合菲林克健身、嘉仕恒信医院等16家联盟单位资源,形成“桥见幸福”党建联盟资源库。同时,聚焦居民关心的便民义诊、丰富退休生活等需求,建立居民需求清单、联盟单位资源清单、小区服务项目结对清单等“三张”清单,通过链接联盟资源库,定期实施“义诊进社区 情暖居民心”、“乐学北桥”小区老年大学等为民服务项目,让居民在小区“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社区行政服务和社会公益服务。



活动有阵地,活跃“乐邻”文化氛围。北桥人家小区以“三站融合”为理念,将党群服务连心驿站、社工实训站、红色物业站有机结合,通过设置初心荟邻区、红星益邻区、桑榆乐邻区、童趣亲邻区“四大区域”,打造集党员教育、物业服务、养老关怀等为一体的全龄段党群活动服务空间。通过专业力量分时驻扎,分类优化功能区域,居民活动分层开展,全面营造“党群心连心、邻里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议事有制度,凝结“聚邻”自治力量。强化“民事、民议、民决”导向,着眼安置房小区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通过发布招募令、居民自荐、群众推荐等多种方式,挖掘一批居住在本小区的党员、热心群众等作为小区主理人,成立北桥人家“红智荟”工作室,收集居民提案,组织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物业代表、社区及相关部门进行提案协商,并完善提案收集、协商、监督、反馈的机制。



志愿有团队,回归“益邻”邻里守望。由小区党支部书记牵头,按党员和热心群众特长分类,组建“邻邻柒”志愿服务联合队。乐邻有味队聚焦丰富小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康邻同行队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养生观念;安邻守护队推进“平安北桥”建设……7支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扎根小区,服务小区居民。



行动·效应

实现小区治理“独角戏”到全员“大合唱”转变

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共同体”服务网络日趋丰满。由小区党支部、物业、居民自治组织、党建联盟组成的“家邻共同体”,让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进了小区26幢楼道、1200户居民,构建起“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民生问题能够快速精准地通过小区党支部传递给社区、物业、党建联盟及小区志愿服务联合队,实现小区治理从“松散无序”到“一体整合”,从过去的“政府管”到现在的“全员干”。截至目前,累计解决独居老人“用餐难”、小区广场休闲座椅空缺等问题20余个。



资源下沉、集约共享的“家门口”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居民急难愁盼项目直达小区,社工驻点办公有的放矢,物业服务温暖万家灯火,实现了惠民服务“家门口”办理、惠民资源“家门口”享受、小区事务“家门口”解决,日均服务超50人次,年均开展活动30场,年均实施定向服务项目8个。多元服务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构建起下楼可及的“一站式”邻里服务圈,“家门口”幸福场景正徐徐铺开。



合心共议、党群联动的“零距离”服务机制日臻健全。“红智荟”工作室先后培育出8位小区主理人,今年以来,召开议事会12次覆盖居民126人次,成功协商解决了电动车上楼充电、建筑垃圾清理不及时等问题8个。“邻邻柒”志愿服务队人数从创始的36人扩容到了84人,小区内公益助学、助老助残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邻里关系持续向好。在党员先锋的带领下,一大批居民领袖、志愿者也逐渐活跃在小区内,他们议难事、帮急困,多元主体在共同探索中寻找到了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小区内协商议事、党群联动志愿服务机制逐步完善。



建言·启示

“家邻北桥”为社区治理增权赋能

“党建网格”是壮大治理力量的基础。安置房小区主体多元、诉求复杂,想要实现绘好小区治理“精绣图”,就必须织密党的组织体系,贯通“精网微格”连接点,激活邻里红色细胞,在最基础的群众工作单元中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要找准共治共享切入点,建强基层治理队伍,推动实现党员中心户与微网格联络员的身份统一,为居民提供更精准更迅捷的服务。

“阵地连心”是统筹治理资源的关键。党群服务微阵地去行政化、去形式化,营造“客厅式”环境,党员和群众才能“走得进、坐得下、聊得来”,更理解和支持社区工作。针对党员和群众不同需求,调整服务类别,从单一的行政服务,转变为“全科服务”,不断创新服务载体,才能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居民自治”是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要发挥居民自治作用,激发居民家园感和归属感,这意味着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科学、规范的小区治理体系。只有抓牢居民带头人,不断完善协商议事机制,唤起更为广泛的居民关注度,才能让居民“零距离”表达所想、所盼,激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活力。只有以居民切身利益为重点,以服务群体的需求为关键,着力搭建运转高效的志愿服务机制,才能在迸发自治共建活力的同时,让居民们的归属感大大增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华日报交汇点
新华日报交汇点
你我在这里交汇
34184文章数 165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